藏經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釋義-1~6

經文介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文釋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6

 

2011.12.1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6 釋義  釋慧書師父釋義

 

金剛:不壞的意思,很堅固。

般若:智慧。

波羅蜜:到彼岸,讓我們能夠超脫之經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希望我們今生有這個福報來接觸此經,能夠來了解他到底要我們如何來修能夠成就無上藐智慧。

 

如是我聞:要是我們佛他的經義,他的前面都會有這一句如是我聞。我聽佛所說。

 

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世尊在吃飯的時候,他本身也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世尊他雖然已經成佛了,但是他本身自己吃的用的還是自己來,不是像現在有的都還要別人去寺廟裡陪供,去寺廟裡陪在師父的旁邊,利用假日去幫他洗衣服打掃裡面,幫他做事這叫做陪供。

世尊他貴為一個佛了,他本身都自己來,就是讓我們要去掉我們的我慢,驕傲、嫉妒之心,因為你這個禮彎的下腰的話,你的我慢心就沒有,像他可以說自己去托缽,就是說去掉我們的我慢之心。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印度那時候就是,你在托缽時只有兩家可以托缽,不能到第三家去,要是沒有托缽到食物你就要回來了,就是說你那一餐就沒有得吃,那一般在印度的話他們民眾都了解,所以師父去托缽的時候,他們都會給他們,無論什麼都會給他們。

 

飯食訖。收衣鉢:世尊托缽完回來本處,吃飯完把他的外衣,因為我們有外衣跟內衣,就是出外穿的衣服,跟在寺院裡面穿的衣服不同。

 

洗足已。敷座而坐:因為他們沒有穿鞋子,所以他出去托缽完回來腳髒,回來吃完飯以後腳也洗一洗,就盤坐起來。

0415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來對於諸信眾諸菩薩善加來愛護,來交代大眾。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在修行中,我們發要成就佛的無上藐妙藐智慧心,我們該從何處發心,我們地點要從哪裡走,那我們心要該如何來發起這個心,云何降伏本身的眾生心呢。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佛善加來愛護諸修行者、諸菩薩眾,來交代諸菩薩,你們今天聽我所說,那你們要如何去度化他人。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如果你要成就這無上藐妙藐智慧心,應該這樣做,聽我所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須菩提就說,那我歡喜心來聽佛所說。

0602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一切眾生十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

 

若濕生:蚊蟲之類,濕氣就會有了。

 

若化生:自然會蛻化的,會脫殼的這些,還有會變化的。

 

若有色:看不到的一些精靈。

 

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沒有思想的,世間萬物沒有靈魂的這些,包括石頭、樹木、草木。

 

若非有想。非無想:他沒有思想。

 

為何十生裡面包括萬物呢?因為有的人在世他無情無義,那後來就會轉生到樹木石頭這些東西,但是轉到那些,千百萬世難以回歸人的身體。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令他能得到真正的寂滅常樂,能滅生死輪迴而超脫得度的意思。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當你在行一切法,你不要去執著說我幫了多少人,讓他來得度,也就是說心要無相來幫一切眾生讓他得度,那這些眾生得度了超脫了,當然就沒有眾生,因為他這個眾生之情就是沒有了,本身的本性已經得到解脫。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執著於四相的就即非菩薩。

 

我相:我們在行法當中,若著於我相,我做多少善事、我行了多少、我度化多少。

 

人相:還是對人的不平等之心、分別心,這個人貴族還是怎樣我才度化他,這人看不起他我就不去度化他,都不能有這樣分別。

 

眾生相:包括動物這些都是。

 

壽者相:生命的長短,有時候會去執著說這個人才二十幾歲,為什麼他的父母有在修行,為什麼小孩會發生那一種意外之事,二十幾歲就往生。這壽者相是人最看不開的,包括本身包括父母都一樣,你會難捨。但是沒有去想到說這人二十幾歲為什麼就往生,因為他的債以還清,再轉回來再輪迴的時候,也所他是來還這個債,他馬上就超脫,就是說他今生就是欠人一條人命,那我還完了,我就能夠超脫往上面去了。所以有很多的事並不是我們眾生的思想思維可以想像的。

1022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我們在行法當中,應該心要無所住,不要有所執著,那我跟他講了他會不會聽,那我說的他會不會想像怎樣,那我今天跟他講的他會不會看不起我,都不能有所住行於布施,所以說心要很平靜清淨的歡喜心去行法。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於一切相,旁邊跟他人相都一樣,不住一切相來行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執著於有利益,聲香味觸法,就是有一些利益之事才來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真正的菩薩心境,一個人要行菩薩法,你本身就要無所住的去行布施,不是只有在於外表,那我受菩薩戒我就是菩薩,不是,你要真的做到菩薩行法,對於一切相要離於這個四相,才能夠真的做到菩薩行法。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你不執著你的利益關係,那你所行的法的布施,那這種的福德就是複倍的,一直在增加,所以沒有辦法用我們的思想去衡量他的多少。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東方虛空那麼大,是不是可以思量他的大呢。

 

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東西南北,四維四個角,加上上下,這樣十方世界的虛空是不是可以衡量他的大呢。

 

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真正的行菩薩法,你心無所住而行法的話,你的功德是沒辦法用思想來衡量的,也就是我們六祖有說過,於相離相,對於一切相我們行布施,我們要離相,心要常清淨。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一個菩薩本身做到如此,你教導別人,也是同樣教導,教導別人你在行法當中,心要無所住去行這個法,你的功德才有辦法無量無邊,不要說你要今天為了多少人、你幫了多少人,這樣的話心有所住就非真功德。所以人家說有所求的就不是真功德。

1406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可不可以著相來見如來呢。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著相,就是說我要看到如來,我要看到他真正的寺廟很大,他的金身多少我才去相信。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要以相來離相,凡你所看的到的,有一天都會滅的,所以說不可能存在,包括我們本身的身體都一樣,有一天都不可能存在。所以我們借助此身這個相來修行,有一天他還是會滅,那這一段時間我們借助此身的時候,要本身能夠得到解脫,就是把握我們當下這個身體。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你看的到的都是虛妄的,都是會滅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要是能夠以相離相,才有辦法見到如來,見到本身的心中佛,也可以見到我們真正的佛在哪裡。所以於相離相,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1555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是不是有眾生聽佛所說就來相信呢。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不能以這樣來解說。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像現在釋迦牟尼佛他滅了已經兩千七百多年,那到現在我們還是很相信他,所以能生信心,相信佛,他能夠成就佛,那我們跟他的腳步走,絕對也能夠成就。

 

以此為實:相信我們好好修絕對能夠成就。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累世以來,我們都有在修,不是迷失自己,不知道從哪裡修。譬如現在很多人都是以淨土,就只是以唸經、拜佛,但是他找不到本身的心,那就一世二世一直在輪迴,因為你就是找不到你的心,不知道從心來修,不知道你的心佛在哪裡,當然你就一世二世在修,所以說我們既然接觸佛的義理,要徹底來了解該如何走,不要再走冤妄路,趕快找到本身的心。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過去都有很多的地方在修行。

 

聞說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過去曾經去道場聽講過,我們的直覺,根深裡面就會有直覺相信佛所說。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像這樣的眾生如來都了解。

 

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因為過去以來無量的眾生,在於修佛,那佛都了解,誰是誰佛都知道。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這些眾生在於過去以來都在修,就是說沒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甚至無法相,

 

無法相:在行法當中不執著於我們行多少法,自然會倍數的累積。

 

亦無非法相:也沒有說法沒有存在,本來就沒有法,也不是這樣。法他是存在的,只是這個法他是無相的,所以我們不能說有法也不能說非法。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你心著相的話就離不開這四相,那金剛經裡面他一直強調四相,那也是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最難修的就是,在做任何事就是以,我想的,我現在想做的,我的心裡想法是什麼,都是。在於利益當中也是,所以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你要是取於說我現在在行法,已經先出來了,那我現在要對某人行法,人相也有,眾生相壽者相都已經出來,所以不能取法相。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要是去說,那我就不要心裡面想說我在行法,一直在壓抑說我不要想我去行法,用壓抑著的這個罣礙就在你心中來成立,所以就會成了我人眾生壽者,因為你跟人家行法當中,我現在不能講我有在行法,那這已經出來了,也已經出來了。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行法當中,心快樂直行去行法,所以不要取我在行法,也不要取我沒有在行法,這兩種都不能取。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諭者:佛的義理當中他就會跟一切修行者說,我說的法如同在划船一樣,你這個船划到對岸去,借助這個法船划到對岸去,這個茷跟船你都要放下來,你不能帶著,船不能帶,茷也你不能帶著走,所以說是借助這個法船,這個茷那個法來划船到對岸而已。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真正的法我們都要捨掉,借助他到彼岸讓我們成就了,這些都要捨,何況說一切的非法,不是真正的法呢。所以在於我們在修行當中,本身如何能夠離四相,如何你能夠在於行法當中沒有我人眾生壽者。譬如在於壽者當中比較模糊的就是,你們不會去想相說那壽者是什麼,知道是壽命,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做。譬如有的人他的父母時間到,師父跟他們說你父母時間到了,他就說求師父慈悲,請一定要救救他,這一種情形有兩種,就是讓他延續下來,你們的孝行很好,那延續下來你們會改變,包括家裡的運勢全會改變,那延續生命下來這個人,有時候他的個性也會轉變,本來就是蠻好的,有時候就會對於裡面的人說每個人都對他不好,他怎麼個性會改變,所以有時候師父會很為難,要是讓他的時間到,那下面子命運女可能就會不一樣,因為他不再的時候,有時候子女有很多的方向在走,那有時候還在世的時候都會延誤到,包括子女的婚姻都會被延誤到,所以有時候這個壽者就隨其因緣,該怎樣就怎樣,那要是我們修到一定的程度的話,我們在於那一天我們就心無所罣礙,因為你知道要往哪裡去了,所以不用留念於世間這麼苦。

 

放下
放下對於沒有修行的人我們跟他說放下,但是對有修行的人,我們要跟他說清淨本心,為什麼會這樣,有如草你把上面割去根還在,那就是放下,累積在你心裡面那一種煩惱是暫時的放掉而已,沒有去除掉,他就會一直累積,有一天就會爆發。就是有如一個人欺負你,你就忍著,覺得沒關係,有一天你就全部暴發出來。所以放下跟我們修的清淨心是不同的。清淨心有如說衣服你滴了一個黑點,你把他清洗,到最後還有一個汙點,那就是放下,他還有一個痕跡在。那清淨就是說包括那個痕跡都要去除,就是去除煩惱,這些痕跡都不能有了,才是歸回我們真正的清淨本性。所以放下跟清淨,有時跟人家講的時候,要講放下講不出來,那要是沒有修行的人,你跟你說放下他比較容易懂,那有修的人你要如何心能夠清淨,才有辦法一切煩惱都沒有。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