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六祖壇經-經文釋義-般若品第二

經文介紹

 

《六祖壇經》

 

經文釋義 - 六祖壇經  般若品第二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一次在聽課內容可能會比較深,因為師父從中乘到大乘,那這一次師父從地藏經開使就用上乘法在跟大家講,也就是心法,所以說你們要用你們的心去體會,所以你們這次聽我講的時候你們會覺得比較深,那師父也把他放慢,就是要讓你們用心去體會,唯有心去體會到才有辦法成就這個佛的道路。那師父這次所講的你要是能夠體會的到的話,那你就不枉費此生了。所以師父在開始第一輪從中乘講較淺,在上一回師父就用大乘法,那這一次全部用上乘法在跟你們說,所以說你們一定要用心去體會,這也是師父在這一段時間來,希望你們能夠真的找到你們的本心,能夠成就此佛的道路。

 

感謝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讓我們有佛的經義可以學習,他的心路歷程讓我們可以來了解,不枉費我們在修持道路。

0205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讓我們靜心,師父也希望你們在上乘法當中心靜下來,心念的這個念是由心起念,摩訶讓心能夠心量廣大,般若藐智慧,波羅蜜能夠到彼岸。所以說我們要從心靜下來,來起念應用一切事情,心量才會寬廣,才會生起藐智慧,那才能夠至於彼岸。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讓我們證得菩提的藐智慧之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只因為世間的因緣,讓我們心迷失掉,執著在世間的一切,不能悟得我們原來的本心。

 

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需讓一些善知識,了解的人,來提示引導我們能夠見自本性。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本性,他沒有愚人跟智人的分別,只是因為緣迷悟不同,就是說世間的因緣塵埃讓我們迷失的深淺,讓我們悟得本性每個人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使汝等各得智慧:跟大家講如何讓我們心量廣大,讓我們自心能夠生藐智慧,到達彼岸的方法,讓大家能夠真正得到藐智慧。

 

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我們每個人常常於口在說我們要有智慧,但是做出來的事情偏偏就執著於世間的一切,讓我們沒有智慧去判斷分別眼前的事,所以做出來的在於愚的方面,沒辦法用智慧解決我們眼前的事情,不了解何謂自己本性的智慧,沒辦法生起本身本性的智慧,才會迷失於很多的事情,讓我們煩惱叢生。

 

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要是不能了解本性智慧,你在怎麼講說用有智慧,但是就是沒辦法。有如說食物這個東西很好吃,但是你沒有吃到你還是沒辦法飽。

 

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口一直說,在於經義在怎麼講義理都會,但是就是沒辦法去做到,就是你沒有從你的自心去看到你的本性你的個性是什麼,從那裡面去找到你的元性的話永遠都沒有益處,永遠在修持的道路,永遠都是眾生的心在運用。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真正的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只有用心去行法去做到,不是用口唸,口你在怎麼唸,說遍了萬卷經義,你還是沒辦法來做到,來開啟你心中的智慧。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你在怎麼唸,你心沒有去做到,就如幻化影而已,如露水如閃電都無意義的。

 

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所以我們以口唸,那心要行要去做到的話才能心口相應。所以要成就佛,唯有從你原來的本身這個個性去改變,讓你的個性達到真清淨,離開你的自性,沒有哪裡能夠讓你找到佛,所以你在怎麼向外去找到佛都不可能,佛本在心中坐。所以何謂佛心,佛本來就在我們的心中。

0748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我們的心量大到無量無邊、無有邊畔,有如虛空他沒有邊畔的。我們心量廣大到人家怎麼走、怎麼看,我們不起瞋恨心,在大的喜事我們也不覺得高興,也沒也有事非也沒有善與惡,沒有從哪裡起,沒有到現在為止,所以沒有頭尾。

 

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一切的世界這裡面有如虛空,他在於這萬物當中,都在於虛妄生滅當中,所以我們不會被這些境相所轉。

 

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巧妙運用我們的本性的時候,於世間萬物我們就能夠運用自如。我們自性真正的達到真清淨,在寂靜當中沒有一法可得,那真正的達到自性真空就是這樣。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我們不能說空,那我們心要空,那你會被這個空給束縛住,變成執著在空裡面,那執著空的人,他本身最後會變成一個無情無義,他就會說什麼事我都不管,那就當做沒看到,那這種就是執空的一種現象。是我們在修行當中,反而你遇到事情你要去面對,你要有智慧去圓融運用,這才是你的真智慧,不是當做沒看到,那內心常想,頭腦常想煩惱叢生。

 

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我們要是坐在那裡,我們要把心靜下來,那就是著於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這個世界裡面,虛空裡面他能含一切萬物色相,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那我們自性要是真清淨,有如世界一樣能夠含於萬物一切色相是一樣的道理。

 

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如何讓我們本性達到真空,就是在於世間萬物當中你來去自由,不被這些境相所轉,所以讓你的心量廣大,能夠在於一切萬物在於心中,有如一個小小東西像是過客,一過就沒有,心還是歸回我們的清淨。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世界那麼大,那我們自性能含萬法,能夠生出方法運用於世界很多的事情,我們世界這麼多的事物,還不是人把他創造的嗎,所以說我們自性能含一切萬法、方法才是真的大。

 

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所以人家的惡跟善我們不把他取來放心中,也不是說不去想他把他捨掉,都沒有。有如剛才講的心中過了就沒有,被他所轉了。

 

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所以我們如何讓我們的心如虛空一樣沒有邊畔。

 

故曰摩訶:摩訶就是讓我們心如虛空很大,大到沒辦法看到其邊。

1310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迷失於世間的人他用口在說,但是真的有智慧者他是用心去做到,所以不要讓別人說,那你修行者口在唸佛,那心為什麼那麼壞,所以說我們要用心去做到。

 

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現在很多人執著在靜坐,靜坐當中什麼事都不要去想,這樣自稱為大,其實不是。這樣有如我們所說的淨水,一盆水他暫時清淨下來,你一搖動他整個水就會濺出來,他整個脾氣就出來。像這樣的人他的想法絕對會生出邪見,所以我們不要跟他多言,因為他執著在靜坐裡面。

 

善知識。心量廣大。徧周法界:我們心量要是廣大的話,在於世界當中應用都來去自如,整個世界都在我們的佛法裡面。

 

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生智慧用出來的方法即很明白的運用便知一切,你應用出來就能夠遍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及是你一個自性在運用。所以你一個自性生起智慧,及能夠運用世界萬物,跟你的心跟你的身體無所障礙無所罣礙應用自如,心跟體能夠合為一,這樣才能夠生出真正的藐智慧就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切的藐智慧皆從我們自己本性來產生,不是向外求佛,不要錯用了這一種意思。所以說如何讓我們找到真正的本性,自己能夠來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一個真正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性那你運用出來的一切法就是真,我們心量要廣大的話你不能行於小乘當中,小乘當中讓你沒辦法心量廣大到無有邊畔。

 

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每天說我們要達到真空,但是心你不修此法的話,口說心不行,你自己說你是國王,你還是不是。所以這樣的人非真正的佛的弟子,因為你沒有真正的用你的心去修去行這個法。

1718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般若就是如何讓這個智慧來生起。我們在修的當中如何讓你的智慧能夠生起來。

 

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你到某個地方某個時段,每一個念都不能愚,一切行動都在智慧裡面,這樣你才能夠解脫,讓你成就佛的道路,真正的智慧行法。

 

一念愚、即般若絕:我們用意識起念的話,那會在於愚當中,你的心即不能生出你的智慧,那即般若絕。

 

一念智、即般若生:一念之間由我們的一個真正的本性起念,這個智慧生起。所以一念智,很簡單的三個字,一個真正的本性起念,讓我們有智慧的話,即是般若生。所以說他這一本經裡面,從淺到深五個字就能夠告訴我們如何成就佛的道路。

 

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世間人在於愚迷,用意識思想去做事情,沒有辦法看到本身自心的藐智慧,用口在說般若,用口在說智慧,心中常愚,因為他心沒有啟發,沒有開啟他的本性。

 

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常在說我在修智慧阿!我在修佛的智慧!每個念當中把他放下,不要想把它放下,這要如何放下!師父也不知道什麼叫放下,你絕對沒辦法放下,所以說不能用放下,他就是不了解真正的空,真正的我們自性寂靜到達真空,你自性寂靜到達真空的話,你念都不用說空,他自然就是空。

 

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這一種智慧是沒形象的、看不到的。所以要去了解何謂是藐智慧心,讓他能夠生起。所以今天把這個講完,你們要知道如何去讓你的智慧生起,不然你在佛的道路就枉費你們今生所修。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就是說到彼岸解其義理,就是讓我們超脫生死,不再有生也不再有死,沒有生滅。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用意識去想像你會被境所轉,永遠在生死當中,生滅就會起來,常在被波浪的拍打一樣,永遠在於生死當中。

 

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所以我們要於境來離境,運用一切境相,才能夠解脫生死,才能夠脫離這個生死輪迴,有如水他常流,他就越來越清。我們心本來被世間所染著,變成有污水,那我們水常把它沖洗,越來他就會到達清澈。所以說讓心達到真正的清淨無污泥,就是超脫生死輪迴。

2203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迷失的人用眾生心在想,那用口在唸,當起念的時候,要應用事情的時候,馬上煩惱、馬上發脾氣、想法偏激怎樣,所以有妄想,因為他認為都是別人的錯,開始妄想別人為什麼怎樣,變成是非就會出來,弄的家庭不和樂,跟旁邊的人也不和樂的這些是非,這種事非本來就是虛妄的,你在回頭想一想,就會覺的很無聊,本來就是沒有,為什麼胡思亂想,去誣陷到別人,人家本來是對你好的,但是你就妄想,把它想成不好的。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我們的心念一定要去做到做出來,讓我們心起念,才是真正的我們真如本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了解用此方法來修,才是真正的智慧法門。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讓自性起念去行者,才是真正的智慧行法。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要是你不把本身的個性,不好的習性修掉,永遠都是凡人。我們就一個真心起念來修來行法,本身等於佛一樣。所以說一念的修行自身等佛,通常你們就想的很簡單,一念的修行自身等佛,我們就好好修就好,其實不是。就是一個真心,你的真心要起念來生藐智慧,修掉我們不好的個性,那用真心去行動,去做一切事,你自身才是等於佛,才能夠成就佛的道路。

 

善知識。凡夫即佛:了解凡夫,什麼叫眾生的心,你就是佛。你要是自己不了解你自己做出來是凡夫心,別人所做的是凡夫,那你就找不到佛。

 

煩惱即菩提:了解到煩惱,原來我這個用的是煩惱,是我自找的。你了解悟得的話,你才能往菩提路走。

 

前念迷、即凡夫:眼前的事情讓你迷失,你就凡夫,因為你沒有智慧,你煩惱太多。

 

後念悟、即佛:悟轉回來,馬上了解到說,那我剛才為什麼想那麼多,讓我煩惱那麼多,我真的很無聊,那一念悟的時候即佛。所以一念之間念能夠轉,你就能夠成就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你眼前的念被境所轉,你馬上很煩躁,那就是煩惱。

 

後念離境、即菩提:馬上轉念,我為什麼被這境所轉呢?我就把它做好處理好就好,有什麼讓我煩惱的呢,那即是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心無所住,也沒有來跟去。所以自性我們每個人都有,都常在我們自心裡面,沒有去也沒有來,沒有說不見了,都在你們裡面,只是你們忘了他的存在而已。

 

三世諸佛從中出: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從我們的自性生起智慧來行法、來成就佛的。

 

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所以我們要是用自性起念這個藐智慧,你就能夠破五蘊,在於色、受、想、行、識當中的這些煩惱,每天遇到的這的東西,事情的煩惱就能夠破,所以我們一個有智慧的話,這些自然能夠解。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變貪、瞋、痴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一個真心生智慧的話,你就能夠起八萬四千智慧。印度他們稱為無量無邊,很多很多的意思。

 

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我們眾生有很多很多的煩惱,所以說一個真心起智慧,就能夠全部來破解。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要是沒有煩惱,我們藐智慧常能夠顯現,不離開我們自性在生方法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真正的無念就是我們自心無住、無染、自性常清淨能夠生智慧,智慧能夠生萬法應用一切事情。

 

無憶、無著。不起誑妄:不用再去記,也不用背什麼東西,或執著著,不起狂妄心。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你能夠自性啟用的時候,你就是真正的如來本性的啟用,常用我們自心起智慧來觀照一切事情,來反觀自己看看別人。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在一切方法你不要一直想,想我要用什麼方法去處理,要用直心。所以沒有去取得也不用去捨掉。這一種方法到底好不好,還是在換個方法都不用,用你的真心直心,沒有取也沒有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3000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如果要入於深度的佛法世界裡面,及真的藐智慧,到達真正的寂、定、智慧,三昧者,所以我們要以智慧來行法。

 

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因為金剛經讓我們能離四相,真正的我相先做到,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自然能夠全部解開,因為有我相才會對人的分別,對眾生的不平等,於壽命的看不開,所以說在於我能夠解的話那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所以金剛經已經講的很明白,不用再多言,是上乘法,為有智慧的人所說。

 

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所以有的人會不相信,認為經裡面又沒說什麼,因為她沒有去了解,雖然簡單的四相,但是深義理。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棗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天龍在下雨於世間的時候,在於我們的城市內,水就馬上滿起來,水溝都滿了,一切樹葉都被漂流,但是這些雨若下在大海,因為下在大海你會覺得他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都一樣。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一個有智慧者,他聽到金剛經他心馬上開悟,原來由我們的心去解開,我的心不能有我,有我你就會有所執著。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我們的本性裡面自然會生出藐智慧,只是我們沒有去靜下來讓他來生起,自己常用我們本身的智慧,常來用智慧來觀看事情反觀回來。所以說這一種我們自性啟用不再文字裡面,他自然能夠運用。

 

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這種智慧不是用你意識去想的,是你的心自然會生起,遇到事情方法自然有,他自然能夠圓融運用。

 

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這一種藐智慧的自性每一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悉皆能夠蒙到我們佛的滋潤。我們真的啟發我們本性的藐智慧的時候,就能夠在於一切好像百川眾流,一切應用他自然流水自然順暢。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你跟人家講此上乘法的話,有的人他的根性小,本性很執著他就馬上倒了,聽不下去,這都沒關係,因為他的根基問題,所以不能再增長他的智慧。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他的藐智慧跟大乘得人沒有差別,因為他是被塵埃蓋住的。

 

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因為他的想法偏見很多,煩惱根深蒂固很多。

 

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這一種人被大雲蓋住了,我們要做那個風把它的雲給吹散,讓他能夠得到佛的日光來照耀。

 

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真正的藐智慧沒有大乘小乘,是我們每個人的心各自塵埃的關係。

 

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所以我們每個人自心迷失掉不能悟得,這樣的深淺不同。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迷失我們本心向外在求法,不知我們的佛也在我們的心中,所以常在外去找,去靈修去怎樣,要去找佛,結果到最後自己誤入邪道。沒有悟得本性的人就是小根小乘。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馬上覺悟頓悟,原來要從我們自心來修,不執著於向外。

 

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我們自心常有正理,看一切事情都在正理當中在分別,煩惱塵埃常不能染。所以我們要是有正知正見的話,這些塵埃哪裡能夠染著呢,你就會知道他這個是錯的,想法是錯的。所以能夠讓你正心起正見,你就能夠見自本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在於內你不住,外不被境所轉,所以內外不住,在於你運用每天一切事情的時候,心無所執著的話你就能夠通達無礙。所以說如何由我們自心來起念,能夠無所住來生起心,這樣就能夠生起般若智慧。

3805

善知識。一切修多能夠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心,所以你用自心起念去修的話,到達最後真清淨了,你就能知道佛的一切義理,那你跟人家對談當中,你就知道眾生他對方的心是想什麼。一切修多羅就是能夠了解佛的義理,也能夠了解眾生心。

 

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佛以十二部,十二種方法,因為人的智慧有所差別,所以以此有所分別來說法。

 

十二部經:

常行文:以故事來說。

重頌:再說一次偈言。

孤起:佛重新的偈說。

因緣:佛教化弟子的因緣。

本事:訴說佛弟子過去因緣。

本身:佛對自己的過去的因緣來敘說說法。

未曾有:記載佛種種的神力,不可思議的經文。

譬喻: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讓我們了解。

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義。

小乘為以上九部,到大乘為十二部經

無問自說:佛沒有人發問他自己而說法。

方廣:佛說方正廣大的經文,讓我們徹底了解到我們的真如本性的應用。

授記:到最後佛為弟子授記以後當的做佛。

 

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為有人才來設立的十二部經,因為自性方能建立,所以在於我們用智慧啟發這個本性來應用於十二部經當中。

 

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要是每個人都成就佛的話,哪裡還用設這些來度化眾生呢,所以沒有世人就沒有。

 

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一切的萬法,一切的方法因為人來設立,因為人需要方法來跟他解釋,所以一切經書因人說有,一切經義因為有人才有經書。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我們眾生當中也有人愚的也有智慧的,愚癡的人他就比較在小乘,智慧的人他就會切入大乘來修。

 

愚者問於智人。智人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一個愚的人他要是遇到有智慧的人,他沒有辦法接到上乘法,但是一個人接到,有一天他還是去打開他的心的時候,就與智慧的人沒有差別,同樣能夠找到佛性。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我們沒有悟得本性而去修,雖然你有一個佛性,永遠還是眾生。

 

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我們現在是眾生身,但是你了解到有自性去取智慧,你就能夠成就佛。

4302

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我們要記得,何不從我們自心之中馬上來覺悟,來看到我們真正的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我們本來的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若了解到自己這個心是眾生心的話,那你就可以見性,了解到自心是眾生心還是你原來你的元性,這要去了解。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即時來覺悟,歸回我們原來的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六祖在於五祖處,他跟他講金剛經的時候,他馬上頓悟,原來看到我們的真心,要從真心裡面來修才是真如本性。

 

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六祖來教導來流行此頓悟法,讓我們真正的修行佛道路者,能夠覺悟到要成就菩提路,一定要看到我們的本心,是眾生心呢,還是真正的用我們的真如心,所以我們自己要去了解我們的本性有沒有啟發。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若自己不悟的話,沒辦法去了解本性是什麼,那你要去找到善知識,跟我們說最上乘法。所以師父今天跟大家講的也是最上乘法,真正的提示你們,就此修行的道路。

4533

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師父也希望你們能夠當別人的善知識,能夠讓別人也能夠了解,真正的修行方法。

 

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一切佛,一切經義,本來在我們人性,就能夠看的到的。

 

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讀了那麼多的經義,自己沒辦法悟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能夠自己來悟得,我們不要再往外去求法。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你執著我一定要善知識一直在旁邊教導,那沒有用,因為你永遠找不到你的本性。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你們每個人的自心裡面都有一個善知識,你們自己要去悟得把它拿出來用。

 

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所以我們用意識的想法起邪見迷失本性,每天妄想,一直在顛倒妄想當中,師父在怎麼教同樣也救不可得,救不到你,因為你永遠用你的意識思想在做事情,沒辦法用你的本心在做。

 

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真正的用我們真如本性起真智慧來觀照一切事物。所以一個真正的般若智能夠破解我們的一切妄想。

 

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一個真心、一個真如性,悟得你就到佛之地。

4805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用我們自性生智慧來觀照,內心發明外面就很清澈,內明外澈,所以說沒有什麼塵埃煩惱。

 

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了解到你的本心了,那你就解脫生死。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所以你得到解脫就是真正的到達我們真如本性在於智慧運用,永遠在於寂靜,在於定當中智慧常生起,在於三昧裡面。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在寂靜當中他不起念,是因為我們意識起,他就自然生起,用智慧來解決我們以前的事情,所以說不能執空,執空的話煩惱永遠在你心中,在你意識裡面,沒有解決永遠都存在。

 

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你看到一切境相,生起方法,心不要被境相所轉,被方法所轉,心不要染著是為無念。六祖以無念為宗旨,所以要知道內心要無念來行一切事。

 

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身我們自性起念,又能夠用一切處應用自如,但都不被所染著。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覺知,覺知在於我們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每天遇到看到聽到的,碰觸到的事情於六門,六識的覺知,然後就把它繞出去,不要再往我們心裡面,因為這世間這些都是虛妄,來去的過客。所以你覺知的事情生方法,然後運用馬上從六門用出去,所以於六塵中你當然無染無著,因為這色聲香味觸法,這當中世間離不開這六種,那這六種我們看聽到,去接觸觸到,那我們覺知馬上感覺,在於喜怒哀樂當中,煩惱、高興,但是馬上由六門出去,你就不被他所轉。

5118

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事情來不要停留在你身體在你的心裡面,馬上讓他出去,從我們的六門就要出去了,不要在往心裡面來,那這樣自心當然常寂靜了,能夠自在解脫。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所以說執空,我什麼事都不要想,那你的念就會絕死,即是被法所束縛,不要以為這樣才是空,那你就連方法都沒有,沒有去解決你眼前的事情,那等於是一個無情無義之人,由執於空,就有空的邊,空的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了解真正的無念,心於無念然後來生智慧來啟用方法,一切萬法盡能夠通用自如。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跟諸佛應用是一樣的。所以說知道佛怎麼應用方法,那就是由我們自心來啟用。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所以了解此方法,你就能夠至佛的地位,所以一念之間就能夠帶你們入於佛的地位裡面,只要你們能夠由自性起念。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現在我們能夠看到六祖此頓教,因為他是最後的一部經,就是說我們眾生以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慢慢修行,所以此頓教馬上覺悟的法門,我們看到我們要同行,我們不能耽擱說,那我修到比較會一點才跟別人講,這樣時間就會耽誤到,所以同見同行,馬上跟別人講有此大乘法。

 

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發願接受持用,把它應用出去,如同在做佛的事情,我們在做佛的事業,終生不退轉者,定入我們的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過去從上以來佛以心傳心,就是我得到此自性,自性元性應用,那我看哪一個人可以,我就在傳一個人,以前是這樣。但是現在不用這樣,就是說我們有心要得者,那自然能夠得,所以不能把我們的上乘法把它藏起來,讓他慢去修,讓他每天去唸經,讓他在那邊敲木魚不要去管他,不是這樣的,我們要知道你這樣沒錯,但是你不能停留,要解得生死,真正的上乘法是什麼。

 

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真正的正法,真正的上乘法你都不想去傳了,你在於別的法你絕對不要去傳,你傳那些沒有用的法,沒有益處。

 

恐遇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有的人不了解,他會去毀謗此真正的上乘法,要是這樣的話,斷了佛的種子,永遠不能再修佛。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六祖給我們的一些偈言,那我們在家,出家都可以來修,這也是我們法末最大的福音,還是有益處。

5623

說通及心通:說通了,即是由心來修。

 

如日處虛空:你心打開就有如太陽能夠照耀大地,讓一切大地得到光明,我們心開能夠讓一切眾生得到此佛法的滋潤。

 

唯傳見性法:從上釋迦牟尼佛、眾先佛以來,都是唯有傳見性法,真正的一佛乘法。

 

出世破邪宗:出離世間讓我們破生死輪迴,破一切邪教的宗旨。

 

法即無頓漸:佛法沒有快跟慢。

 

迷悟有遲疾:是我們自己迷失還是悟得那有快慢而已。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這一種見性法門,在於愚人他很難去悟得,因為他在於念當中用意識起念,所以口念意念,從來沒有用心念,所以沒有辦法去得到真正的義理。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說破了萬卷經義,合其道理還是歸回一佛乘,就是一個真如本性的應用。

 

煩惱暗宅中:常煩惱的人你永遠在於暗宅你會很痛苦,所以如何讓自己沒煩惱,開啟你心中的智慧,自然煩惱沒有。

 

常須生慧日:你心中太陽打開照耀自己,也照耀別人。

 

邪來煩惱至:我們意識起念、邪念煩惱而生出來,你的意識開始煩惱。

 

正來煩惱除:真正的用自心起念,煩惱就沒有。

 

邪正俱不用:不執著於我現在是用意識還是心,沒有受這些束縛的時候。

 

清淨至無餘:所以你們剛開始如何轉到心,用心念會有這個束縛,那到最後這個束縛還是要拿掉。
5907
菩提本自性:證得菩提果,本來就是用我們的本性來成就的。

 

起心即是妄:起心妄想,你在妄想當中就永遠是眾生心。

 

淨心在妄中:那我們本心自性清淨的話,在於虛妄的境相裡面你自然能夠不被所轉。

 

但正無三障:在於我們的正念,那你自然本身就沒有這些視障、理障、業障來障住我們的菩提路。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我們要是真修道,一切都不妨礙。

 

常自見己過:常常看到本身個性是不是哪裡有錯呢,趕快改過。

 

與道即相當:所以常能夠改變自己的過錯,自己的個性的話,那跟我們修道佛的道路就一樣的。


色類自有道:你看的到的一切萬物自然有其道理,那我們如何不要被他所轉。

 

各不相妨腦:他不妨礙你,你卻去妨礙他。他是個固定東西都沒有妨礙到你了,為什麼你要為他煩惱呢?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離本身這個自性身體這條修道之路,你別處在去找修道的路,終生你永遠沒辦法在看到真正的佛的道路。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渺渺茫茫過了醫生,到最後那一天才懊惱,為什麼我會跑到地獄去呢?墮下去了才知道。那我修了一輩子,為什麼怎會跑到地獄去。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真正的佛的道路,我們行出去在於佛的正理當中,就是我們佛的道路。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自己要是不想修持佛的道路之心,那你永遠於暗室裡,沒辦法見到這條道路。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的修行的人,對於世間一切好壞,對與錯都是我們的煩惱起心動念。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人的是非事情,我們卻被他所轉。

 

他非我不非:他有是非,他常常說別人你修道修成怎樣怎樣,那我們不能跟他一樣的說,對阿某個人都修道修成怎樣。我們反而我們不非,我們要跟他講,你這樣錯了,一個修道人不能這樣,人家已經很認真了,只是他現在不了解。


我非自有過:他已經有是非,我們還跟他有是非的話,那就是我們的過錯,你不能怪他說都是他,他說別人怎樣,那我跟他一樣的想,其實是你自己的過錯,你跟他一樣。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自己沒有是非心,你就沒有這些煩惱,你就不會被他所轉。

 

憎愛不關心:不要去憎恨,為了愛,當然會有憎恨。這個不關心就是說你不能太溺愛,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雖然在於自家人或是身旁的人,我們會去愛會去關心,但是他的不關心就是說適可而止,於道理合其道理。

長伸兩腳臥:你就不會自己煩惱很多。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要度化他人,自己必須有方便法,不要讓他有所懷疑,即是我們的自心來顯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於我們的世間,於世間的萬物來知道我們原來有一個本性,我們一個自性,那當你進入上乘的話,你要反過來的就是說,我們自性啟用的時候,才知道原來世間整個就是一切都是虛妄的。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為在於世間讓我們知道修行的道路,所以遇到任何事情不要起煩惱,去面對去處理,他是你的菩提路。

正見名出世:正知正見就能脫離世間生死,所以別人的邪思維怎樣做我們不能跟他一樣,我們用正知正見來見,才能脫離生死。

 

邪見名世間:所以我們不能跟他一樣,他要在生死輪迴,我們不能跟他一起輪迴。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邪正你都沒有束縛,你這菩提本性就宛然自然應用。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馬上能夠覺悟之方法,這一條行法的法船讓你能夠度化無量無邊眾生。所以說如何把這個法船開出去,那如何去度化眾生,讓他們受到佛的日光照耀。

 

迷聞經累劫:常常聞經聽經,但是卻被迷失本性,永遠受生死,累劫的輪迴。

 

悟則剎那間:今天師父所講的你們能夠悟得,一剎那間你能夠至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能夠至於佛地。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雖然現在把它放慢,但是最主要就是說讓你們了解本性的應用,所以此上乘法要是不了解,你在怎麼走,在去哪裡覓佛都沒有用的,永遠沒辦法脫離生死,那願我今天所說你們由心去開啟,要是不識本心,你就永遠是眾生。所以說要去了解到你的本心,你的心現在是眾生的想法,還是我們超脫能夠入於佛他的聖道,能夠佛的思想,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向外去求法去做什麼你都沒有用,自心佛沒有去開啟都沒有用的,所以佛心佛心本在心中坐,你在外如何去找到呢!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