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六祖壇經-經文釋義-定慧品第四

經文介紹

 

《六祖壇經》

 

經文釋義 - 六祖壇經  定慧品第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定有如燈的燈座,有這個燈,那電來他才會亮,亮的時候就是慧的應用。

 

慧是定用:慧在硬用亮的時候,這個定也在用,這個燈還是在用,沒有燈慧就沒有辦法。

 

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所以我們智慧應用當中,我們定就在慧裡面,我們在定的時候,慧就在我們定裡面,就是說我們平常慧沒有啟發出來,但是這個燈同樣在,電還是有過的。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我們常在說戒定慧,其實在於定慧要是能夠做到,戒自然能夠成就。所以很多佛的弟子、凡夫都以為是從正面戒定慧開始,那其實你由反方向,由慧定那戒自然成。那同樣道理,眼耳鼻舌身意,由我們的意清淨,前面五根自然清淨,都是同樣道理。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要是說定慧是兩種,那方法就有二相了,有如人一樣,口常說我在修行我在行善,但是心就是沒辦法做到善心,空有定慧,所以心就是沒有定慧,他才會口說心沒有做到,心口沒辦法如一。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我們心跟口能夠真正的做到善,內外就能夠真正的做到善行。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自己悟得如何修行,不是去跟別人爭,爭你的對還是我的對,不是的,你跟人家爭就是你的錯,因為法本來由我們自性在用,真正的自性啟用哪裡會有爭,你自性清淨,爭是由我們意識而啟發出去的,卻爭我法的我執,不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我們的定慧猶如有燈,電來他就會發光慧就出來,沒有燈那就暗了,就是我們沒有用我們的定慧的話,那眼前做事情就是暗的,就會沒有智慧。

 

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所以這燈座是我們光的身體,因為有這個燈有電來才會有亮,雖然燈跟光是二種,但是身體是等同一,同一個燈來發起的。所以在於定慧這一段我們可以深入去把它了解,你能夠做到定慧的話,那還有什麼說到西方的呢。

0428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我們對於一切行動都在於寂、定、慧裡面。

 

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用我們直心,我們常於很快樂心直行。

 

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我們每天很快樂直心在做事情,就是我們的道場,直心在是我們真正的心中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心中常虛妄胡思亂想,口在說我們要清淨,我們要寂靜,那我們要定慧,但是不行直心,你行動出來就不是直心。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我們用直心行出去啟用的方法,不要去執著在你的法現在怎樣怎樣,不要去執著,要很快樂以歡喜心去做。

 

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迷人執著在方法眼前的相,在這裡面,執著在於我們要清淨,那我要定我要慧,結果還是做不到。

 

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常常說那我就坐在哪裡不要動,那妄想不要想就好即是一行三昧。這樣的人會執空,因為你執空就會什麼事說我都不管,不要管他就當做沒看到,那心就會清淨,不是這樣。這樣是障住本身在佛的道路的因緣,因為你跟人家的接觸當中就是你修的道路,這種因緣就是你在修行,不是就全部都沒管,包括家裡的事什麼我都不要管,不是這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佛的道理本來就是要流通,何以停滯在那裏,坐在哪裡不要動。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所以我們心的行動不要執著於你現在的法,我現在行法是該去還是不要去,這種執著,那你就會沒辦法流通,要是無所執著,這佛的道理他自然流通應用。

 

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執著於你行的法,是自己綁住自己。

 

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執著在於清淨當中。維摩詰訶就是清淨的意思。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有人教人家靜坐,你觀看你的心,觀淨來看你的心,看你的心,看你的意識要清淨,不動不起,有的人就起靈,外力進入走火入魔,所以這樣的教法是錯誤的。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真正佛的正理他沒有快跟慢,是我們人的性自有利跟頓,我們的覺悟有快跟慢。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迷人就說那我就慢慢修,我就口唸阿彌陀佛,那我就慢慢修就好。那悟人他能夠馬上覺悟,自己來認識我們本來這個心,原來我們的眾生心那麼重,由這一般來更改,自己看到本身的個性。所以頓見之假名讓我們來了解我們要趕快頓契自己本心。

0943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如何讓我們能夠在於意識裡,我們自性在於清淨無念為宗旨。

 

無相為體:於對外相能夠離相運用一切相。

 

無住為本:心無滯礙無所執著。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能夠了解到無住就是我們原來我們的本性了。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於世間你就會很透徹的去看清,世間人所作所為,原來在於行善行惡、好醜,自己人或親朋好友言語都會講話出來不留情,甚至為了他的利益來欺騙你。所以當你能夠找到我們原來本性,這些你都能夠來成空,不會去想像,因為知道他是眾生之念。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我們在於用自性起念之中不要想著眼前的境相,境相是怎樣怎樣,不要用意識去想。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眼前的念,我們現在的念,以後有時間再想起來又一直想,這一種念一直持續不斷的話,是自己綁住自己。所以我們在更改當中,自己先去改掉我的煩惱塵埃太重,想著已經過去了的事,一直在想,想到家人誰,又跟他講又跟他唸,不要有這一種的想法,是自己綁住自己的。

 

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所以我們在行一切法,我們自性起念無所窒礙,心不要有所住。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所以我們對於外相不要受他所污染。

 

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所以我們在應用方法跟身體的行動才能夠到達清淨,你被外相所染你如何到達清淨,所以說如何能夠做到這點。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性眼前過去一切境相你不要再被他所污染,才能夠達到無念。

 

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不要被境所轉,心就跟著他走。

 

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若是百物不思,但是又執空,就說那我什麼事情都不要想,那你這個念就會絕死,就是有如雖然現在都不要想,但是一有事情你就會馬上整個個性出來,就會別處受生。

 

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教別人的時候自己不了解還可以,讓別人也沒辦法去找到原來我們這個清淨,是要由我們的本身在於自性運用,於相而能夠離相,所以沒有辦法教導別人又讓別人迷失。

 

識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為何六祖會立無念為宗旨,因為要是念的話就是我們因果因的生起。

 

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所以我們常說我們口要常看到我們自己的本性,但是你怎麼跟他講,你們現在也一樣,一遇到境的時候就會被境所轉,然後就開始妄想,虛妄妄想,這種虛妄妄想是無形無相,但是就一直在想,想著那些事,一直想不開,所以一切塵勞的妄想從此來產生。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我們自性原本是寂靜的,裡面沒有一法可得,因為眾生的事而形成的方法來應用。

 

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我們自性裡面要是有法能夠讓你得,那就是妄說禍福,即是塵勞的邪見、虛妄的妄想。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你想著本來沒有什麼事,為什麼會讓我們那麼心煩,讓我們自己過的不快樂呢,有什麼東西讓你一直想念,沒辦法讓你能夠清淨呢?所以說不是讓你放下,放下你還是沒辦法,那是暫時的,是要你根本連這個念都沒有,你才有辦法達到真寂靜。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沒有這二相就是沒有有跟無,本來這些事就是沒有有跟無,那你自然能夠清淨。

 

念者、念真如本性:我們能夠起念的就是我們真如本心來起念。

 

真如即是念之體:有如定慧一樣的,真如就是我們起念的身體,因為真如來起念,這個念就會生智慧來發明出去。

 

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在用念啟發智慧運用方法的時候,就是真如本性的應用,所以真如就是由我們自性起念,不是用我們的六根在起念的。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真如有他本性,六根沒有,所以起念的時候真如若沒有,這個身體就會敗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所以我們如何做到讓我們真如本性起念,那我們六根你在怎麼遇到外境一切,你看到的事,你聽到的事,你感覺所知的事,你絕對不會被他所染,而真性才能夠自在運用自如。

 

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們真正的真如本性他是不動的,所以說一切法的應用,一切相你所見、所聽、所聞,你的真如性都是不動的,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去做到一個修行者,能夠成就這個佛的道路。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