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六祖壇經-經文釋義-頓漸品第八

經文介紹

 

《六祖壇經》

 

經文釋義 - 六祖壇經  頓漸品第八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一切學習者都知道南北之分。

 

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真正的佛法只有一種,就是佛心法門。因為人的關係分成南北二宗。

 

法即一種。見有遲疾:這佛心法門當中只有一種,是我們見性快跟慢的差別。

 

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法沒有快跟慢,是我們人有利跟頓,頓悟的快跟慢。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

 

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神秀到最後他也是沒辦法悟得,他要是能夠撇下本身一方之師,而能夠跟六祖來了解的話,那他當時就可以頓悟,但是他還是這個”我”沒辦法可以來放的下,所以說他那時候就沒辦法頓悟上乘法。

 

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是五祖傳的衣法,不是草率的。

 

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叫志誠為他去六祖那裏聽法。以前的人聽過一次就馬上可以來記著,所以說很聰明。

 

志誠禀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一個見性者用自性在用,已經有最少會有五神通了,所以說他就馬上知道有人進來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我已經講了我就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你的師父神秀他用什麼來教化大眾呢。

 

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你們有時候說要靜下來看著心,那靜坐下來。所以這一種都是錯誤的。現在大陸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就長期坐著,都沒有躺下來,說這樣是在修行的。

 

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這一種是一個病,那並非真正的禪理,並非真正的佛的義理。

 

長坐拘身。於理何益:長坐在那裡你到底有什麼益處呢。

 

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我們出生的時候是一個坐下來的小孩子,死去的時候就是橫躺死去。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我們這個體有什麼功課功德可言。

0446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今天能夠聽到你說所,我了解到原來要從我們本來的這個心來修持。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我常受生死輪迴的事情很大,希望和尚大慈悲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你們的師用什麼來教導你們,他所教導的戒定慧法到底是為何呢,與我說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我們常在於小乘當中所在修的,就叫你說一切惡事小惡都不要去做。一切善行我們常行布施,就是有智慧者。我們不要胡思亂想,我們意識要清淨就是定。所以在這當中都沒有去用到自心,所以當有事情發生的時候心就會亂,沒辦法真正的大定。

 

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不知道你有什麼來教人呢?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要是說我有法來教你,那就是我的狂妄之心了。

 

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是隨你的方法,我來解開這個束縛,假名為我們的寂、定、慧這三種。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在於戒定慧當中的悟解不同,見性就會快跟慢。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你聽我說,是不是跟你所說是一樣。我們在於修持當中一切法不離開我們的自性,離開你的自性在說法你就會被相所轉,就會一切你在說法當中,就離不開一切境相。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一個真有智慧者是由自性啟用智慧在行一切法,是真戒定慧法,所以當你自性啟用的話,這戒定慧就可以成立,你就沒有所束縛。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你心地沒有是與非,不是說常說別人怎樣,你的想法,你的心所想,一些不應該有的那就是是非,沒有的話自性就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常沒有在那邊胡思亂想,那我們自性就能夠啟發智慧,字心地能夠清淨智慧自然有。

 

心地無亂自性定:你在於心對一切萬物當中,你不亂,那你的自性自然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所以說這一種程度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我們應用我們這個身體。

 

身去身來本三昧:所以由心來做一個發號,讓我們身體的行動,都在我們的寂定跟慧裡面,應用自如。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在我們色受想行識這個假相,這個身體有何究竟可言。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在你興趣於修真如,達到真如本性的時候,才知道你行法這個法還是不淨的,所以法有什麼可以執著的呢,法是為我們一切眾生而用的,當你成就了真如一個佛性的話,那你本身就不亂,不為這個法來束縛到你自己。所以說法是為一切眾生,為了眾生讓他脫離生死,而才有這個法的存在,當你成為一個佛,你還用的到這個法嗎,你是為眾生在用的。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你師的戒定慧勸小根之人,我的戒定慧勸一個大乘之人。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你悟得自性的啟用,就不用去立說你何時要證得菩提,涅槃就是寂靜常樂,何時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寂靜常樂跟佛一樣。所以你悟得自性運用,這些你自然能夠到達,就不用去立你到底會不會得到,這些都不用。

 

亦不立解脫知見:也不用去立我要解脫生死,這種所知所見我要如何做到都不用,只要你自性啟用,一切都可以到的。

 

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自性寂靜當中沒有一法可得,但是他能夠生萬法,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解得自性啟用能建立萬法,那就是佛身,也是證得菩提,得到寂靜常樂,真正的得到解脫生死。

 

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見自本性的人不管有沒有立,他都可以得到這個佛的法門。

 

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當見性之人你的來去你能夠自由自在,沒有所滯礙,當你要用法的時候,他自然隨心而運用,人家問你什麼話,你就可以隨其語來回答他。

 

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在於我們行法當中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你就可以自由自在在於法的運用,見性之人最起碼你本身就會有他心通,你知道對方他的過去未來,他的心在想什麼,所以有這一種的神通。

 

游戲三昧。是名見性:什麼叫做寂,什麼叫做定與跟慧,這當中你都能夠應用自如。

 

志誠在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癡無亂。念念般若觀照:我們在於自己的本性當中,沒有是非,無痴也不亂,在於念念當中用你的智慧觀其外來一切,而造自己所作所為是不是都是在於清淨而去行一切事。

 

常離法相。自由自在:不要被方法跟世間一切相所束縛,不在意一切法的時候,就心想著這個境相該怎樣做怎樣做,那已經被法跟相所束縛,所以要常離法相自由自在。

 

縱橫盡得。有何可立:無論是橫的直的你都能夠運用自如。

 

自性自悟。頓悟頓脩。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所以自性要自己來悟得,馬上能夠覺悟,很快的去修改本身的個性,沒有分層次的,所以不立一切法,心不要立我現在再行佛法,我再行什麼,於諸法上行動上是寂滅的,有什麼階級呢。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志誠本來是要去聽法,然後回去跟神秀所說,後來就留在六祖那邊沒有回去。

1610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同樣是五祖的的弟子,所以六祖跟神秀就沒有分彼此。

 

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一個見性之人他能夠知道一些事情,所以他就馬上知道。

 

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六祖會遇到這一種的事,就是過去虧欠他的,所以他把錢給他,就是還了這段的因果一樣,所以說我沒有欠你命,只欠你金錢而已,就把這些金錢給還掉。

 

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行昌嚇到昏倒,很久才醒來,他就哀求悔過,希望能夠寬恕願意出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六祖給他錢就叫他離開,你改天再改變你的容貌在來,我當收你為徒。

 

行昌禀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後來行昌他就去出家,後來想到師,他就來參見。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我常想念你,你來的有點晚。

 

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當時你的赦免,那現在我已經出家,但是很難報答你的恩惠。

 

其惟傳法度生乎:六祖就問他,你有沒有傳法去度眾生呢。

 

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因為弟子對涅槃經不了解,希望和尚慈悲為我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我們世間眾生都會常說,我們世間無常,那這邊他說無常者即為佛性,因為我們的佛性被我們的煩惱塵埃這個烏雲給蓋住了,沒辦法常在,所以說無常者即佛性。

 

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常者就是常受生死輪迴,善惡諸法分別心就是受生死輪迴意思。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違背了經文所說。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經中說佛性是常在的,那和尚為何卻說無常,因為他不了解佛性是真正的常在的,所以六祖才會這樣要啟發他,要是你的佛性常在,那你現在為什麼沒見到你的佛性呢。

 

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他說是無常,因為對於世間當中,說這是無常的,但和尚怎麼會說無常呢,因為他不知道這些是讓我們受生死輪迴的。

 

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解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跟你講的都一樣,沒有說講的不一樣。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要是每個人的佛性都常在了,那我們為什麼會去說要發菩提心要來修呢。

 

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所以我才會說,你們佛性沒有常在,因為被蓋住了,正是佛所說的真常之道理。雖然佛性被蓋住,但是佛性還有一個真常的道理。

 

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要是說能夠應用一切方法的,那一切東西他就有自性了,因為能夠用法出來,當然就會有自性,那這些東西也會受生死輪迴。

 

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要是這樣的話,真常之本性哪有不存在之處呢。

 

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真常就是佛所說的無常的義理。

2329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佛來譬喻凡夫的思想,即外道執著在邪常的想法,不知道說受生死輪迴是一種的邪常,不是真常之理。

 

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小乘、中乘之人,在於常計與無常他就形成了八倒。把真正的常樂我淨分為非常樂我淨,把世間的認為是常樂我淨,不知道真正的佛的常樂我淨,所以成為八倒。

 

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在於真正的常樂我淨當中來了解其中義理,破了非常樂我淨的想法。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以世間的無常,往生以後卻認為死就是常在的,有這一種的想法。

 

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徧。有何所益:沒有去了解佛性真正的真常之義。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守住眾生的無常心,那佛說的是有常性,真正常在的本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不知道用方便法來修來行,有如在水池裡面拾瓦礫一樣。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在於我們的涅槃當中,這涅槃兩個字上回有講到,真正的涅槃就是已經成就,達到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就是真正的常在的本性,真正的快樂,真正的我,已經到達真正的寂靜,這才是真正的涅槃。不是說一個修持者他往生了,他就叫涅槃,不是的,是已經成就了我們的佛,才是真正的常樂我淨,也叫涅槃。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2648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在六祖問話當中,都會去問到你有沒有見性,言語當中讓我們來回答。六祖問神會說你有沒有找到你的本性呢,若你找到本性,那就了解你的心中你的主人是誰。六祖就叫神會他試說看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以無住為沒有錯,我們自性本性以無住,那第二句話見即是主,你已經執於見,見已經是你的主人,那就著相,那就是錯了。

 

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你這沙彌為何說話顛三倒四。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神會就問六祖坐禪有沒有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因為很輕,所以神會他就說亦痛亦不痛,沒有什麼感覺。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那我打你我也亦有所看到亦沒有看到。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我所看到的是常看到本身有沒有過錯。不要常看到別人,要看看你本身有沒有見性,你反而來問我有沒有見性。

 

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我打你你要是不痛,那你有如是樹木石頭。

 

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要是我打你輕輕的你就覺得很痛,那你就會有瞋恨心,你還執著於見與不見,那就是執著於二邊,有跟沒有。

 

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所以在這裡六祖就跟他說,你沒有見自本性,要來這裡來愚弄別人。

 

神會禮拜悔謝。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你要是沒有見性,你應該去問善知識如何來修。

 

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你要是自己心裡能夠悟得,那你就可以見自本性,依此法來修來行。

 

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所以六祖才會這樣講,你都沒有看到你的自心,你的過錯,你卻來問我有沒有見性。

 

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我有沒有見性我自己知道,哪裡會替你來迷失。

 

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你今天要是見性了,我今天迷失,你也不會代我迷失,何不自己去了解自己有沒有見性,不是來問我有沒有見性。

 

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3119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有一物那這到底是什麼。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所以當神會在說這一句的話,要是你的本源,神會的佛性的話,那你還來修什麼。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把茆蓋頭:一支鐵鎚給你敲下去,你才會醒來,不然怎麼還會這樣的回話。

 

也只成箇知解宗徒:只了解到經義,而沒辦法去真正的了解他的義理的行動。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為荷澤禪師。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當時大家就成立了很多的宗派。所以於佛傳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還是佛心宗旨,沒有現在十宗,現在也不只十宗了,所以到後來是我們人把它立的宗派,各立宗配各立門旨。

 

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論你的想法是什麼,你在立宗派你就有錯,你已經脫離了我們佛的理念,沒有以尊重佛,以佛的佛心宗旨在做,要是你自己立的宗派是善念也錯,惡念也錯。

 

無名可名。名於自性:沒有什麼可以名,他前面所說的無名、無字、無背、無滅,就是我們的自性。因為他是一個無相體,沒有辦法去說他是什麼,但是我們現在就把它稱為自性。

 

無二之性。是名實性:自性只有一個。

 

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我們在教導一切弟子,用我們自性去教導,不要自立宗派去教導眾生,這樣也錯了,這樣是著相在做,不是用自性在教導眾生,所言所行自己要見字本性。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大家就對於六祖已理解。

3507

希望今天師父所說你們都能夠來了解,於自性的運用,在於第八品當中就是讓我們能夠真正的得到常樂我淨的,只有我們的自性運用,沒有第二條路,沒有第二個自性,無二之性,所以說只有一個我們的自性才能夠成就我們的佛性,沒有第二條路,所以說我們自己要自己去悟得,於自性上而建立萬法,在行法當中來成就此佛的道路,才時我們真正的成就這條菩提之路。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