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大乘妙法蓮華經-經文釋義-化城喻品第七-中

經文介紹

 

《大乘妙法蓮華經》 

 

經文釋義 -妙法蓮華經 化城喻品第七  中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在三十六天的天王。

 

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用小中大乘,用三次來轉,然後在於十二因緣當中來應用。

 

若沙門:修行者。

 

婆羅門:修道者。

 

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要是說在世間你覺得很苦,集一切苦。

 

是苦滅:在於如何來滅這些苦。

0140

是苦滅道:如何來運用這個道,來滅掉我們一切的苦,就是把它顛倒過來,我們苦集滅道,苦把他集起來,如何能滅呢,唯有道。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在於十二因緣法當中從我們的無明,是我們無明,會什麼會無明,因為對世間的貪瞋癡,煩惱很多,我們的慾望貪求太多,所以用此因緣,然後緣於行。這些因緣讓我們行動,然後造就了一切的業力,則由我們世間的業力造就了業識,我們的業識已經累積,然後行緣於識,識緣名於色,因為這個因緣,讓我們有了這個色,胚胎的形成,來轉於十生裡面。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因為這色的因緣,這個胚胎然後有了六入,包括人有了六根,動物有六根都一樣的,六入的因緣他已經胚胎形成,然後又接觸出生,接觸於外界而有了這些苦跟樂,接觸因為因緣的受,接受了外面一切的事物。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受緣因為有了愛,因為接受一切事物,然後男女之間產生愛,然後父母的愛,子女的愛,這些產生出來,則這愛的因緣有了取,因為有了愛,因為家你要如何來生存,你如何來取得他們的生活,因為這個取的因緣而有了我們的來生,因為這個有了來生,有了緣於生老,你有出生絕對有老,然後有了憂悲苦惱,所以這就是十二因緣,要是說今天我們這個業,從這個無明沒有這個業識的話,那我們就不會有這個十二因緣,在這個十二因緣等於我們在生滅,受生死輪迴。

 

無明滅則行滅:所以如何斷十二因緣,從我們的無明,無明你能夠斷的話,就是這些貪瞋癡愛、煩惱你都沒有的話,你的行動自然在於清淨當中行一切事。

 

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我們的業識則沒有,沒有業的話就沒有來生,你們不會在受生死輪迴,所以剛才所講的就在這裡,這意識沒有,沒有來世的胚胎,這個色滅,色滅則六入,你沒有胚胎,哪裡會有六根產生,六入滅則你沒有這個人形,你不會接觸外界,觸也滅,觸滅則受世間的一切苦也滅。受滅則你愛也沒有,所以愛滅則沒有去說,為了一個家庭,為了生活而要去取得,這個取也滅,取滅則有來生則滅,有滅則生滅,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也滅,所以說在十二因緣,你要是一直在追求後面這些,我們看就知道說這是眾生的生死輪迴,如何來斷絕,你就從無明,無明斷的話,這些無明滅,等於其他全部都能夠滅,如果你一直在於執著在說,我的行要滅我的識要滅,我的色要滅,那你永遠沒辦法滅,因為你的煩惱,就從裡面叢生,所以說你一定要從無明來滅,則十二因緣全部都可以滅盡,不然你要受生死輪迴,所以說這些都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才會說是業識。

 

諸漏:我們還有一些不好的習氣。

 

心得解脫:而由心來得到解脫。所以經文講的很清楚,你慢慢的去把他解開,就是前面的十二因緣,你要由心來得到解脫。

 

皆得深妙禪定:得到真正的禪定、正定。

 

三明:

宿世明:過去未來你都能夠明瞭。

天眼明:你的眼見一切是能夠明,不受一切所染

漏盡明:本身一切習氣都沒有,不好的習陋也都沒有。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宿世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你本身不要被這個法給束縛住。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你不要一直用意識的思想,我要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方法做事,用意識在運作,然後本身的習陋沒有去除,心沒辦法得到解脫。所以為什麼會說意識太重就容易成就了我執,我的執著,本身執著那習陋就會更多,沒辦法得到心的解脫,心也沒辦法清淨下來。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小孩,在孩子的時候就全部出家。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他的六根可以說不受一切塵埃,而來對外應用,利用六根的明,來發明出去,就是以我們心,然後用六根轉方法出去,所以一般眾生是用六根接收,那我們是用心然後六根出去,來行一切事,智慧才能夠明瞭。

 

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脩梵行:可以在於一切修行,心中清淨來修行。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得無上藐妙藐智慧。

 

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世尊教導我們就是如何成就無上藐妙藐智慧法,這種智慧法不是用我們的意根可以來成就的,他要是有你先思,那就沒辦法成就。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眾弟子自心的願望,佛他的心都知道,所以我們深心希望能夠成就,佛都能夠知道。

 

乃於四衆之中:出家男女眾、在家修男女眾。

 

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以菩薩的行法。這個菩薩法在於一般,我們都會說去受戒、受菩薩戒,真正的菩薩法,成就菩薩戒的人,你不要說受菩薩戒,在於一個有菩薩行法之人,第一你一定要吃素,你不能吃葷,因為你要是能夠戒殺,戒殺你一定以素食為主,那菩薩行法在於你的言語常用當中,做何事都要很持悲,才是說真正的菩薩戒法。

 

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十六王子為了也成就無上藐妙藐智慧,皆共同來受持,來說此法華經。

 

聲聞衆中.亦有信解。其餘衆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在於聲聞已經能夠相信了解,其他眾生他還是有疑惑,因為你還是用意識思想在應用,就會有所疑惑,你找不到你的心。

 

為四部衆.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以他的根基小中大來分別,來說妙法華經。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它.恒河沙等衆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提示教導,利益一切眾生來得到歡喜心,令各各能夠發阿耨三藐三菩提心。我們在修的當中,我們如何能成就無上藐妙藐智慧法,所以你要有一個定點,就是說,我一定要成就這個無上藐妙藐智慧,這個智慧沒辦法從你的六根六識來成就,唯有你的心,但這心還有心塵,因為我們眾生千百世來受輪迴,心中的塵埃就是我們的習陋很多,因為我們心塵的習陋太多,所以這個心塵是我們最難以去除的,因為累積而來的習陋,所以我們從這心塵在去除,才有辦法歸回我們真心,就是我們的元性。

 

從三昧起:從正定當中起來。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這十六王子他的根基通利,他智慧已經可以發明,了解如何來發用。

 

受持佛智:來接受來受持,如何來增長佛的智慧。所以師父說六識不能成就你的智慧,要由你的心來通用來增長出來。

 

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如來的智慧不是我們眾生的聰明可以代替的,意識的運用在聰明,有的人很愚很聰明,就是意識的,他本身的程度有多少,但是佛的智慧,這一種智慧他可以過去世未來世,你今生什麼事他都能夠了解,來對這個人行一切法,就是見到此人他可以了解他過去世做了什麼,那他用什麼來度化他,所以佛的智慧是由我們眾生的元性啟發,你知道元性的運用的時候,開始就是我們所說的你已經得道,但是沒有成道,得道以後就是說,我們開始行法,行法圓滿圓通以後,才是成道,所以這還是有一段距離。

 

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我今天跟你們講,大通智勝佛的十六王子沙彌,已經得到無上藐妙藐智慧,他於十方國土現在都在說法。

 

此諸衆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聲聞地就在於阿羅漢在上去那一個階段。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諸人應該以佛的真正方法,來漸漸入於我們佛的道路。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如來這一種智慧,只有你本身能夠到達那一種程度你才有辦法了解。所以為什麼會是漸入到佛道,因為我們眾生的六根六塵太重,所以我們常常出生人就是六根應用,那佛卻排定了這六根六塵,所以要是能夠轉於佛的智慧,那是有一個程度,所以人往往沒辦法去相信,那裏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於滅度以後,我們應當於菩薩行法當中來行來做。有弟子他不聞是經也不知不覺,但是他於菩薩所行,就是說你所發出來的以菩薩的心在做。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釋迦牟尼佛在於別的國度裡同樣是在說法,更有別的名字來為他們行法。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我們真正能夠得度的話,唯有佛乘,唯有你用你的真心來成就,方能夠得到滅度,其他沒有第二個方法。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如來用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心去說一切方法。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你們要記住,世間沒有第二乘而得滅度的,沒有第二條路,唯有一佛乘可得滅度。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衆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如來的方便法深入我們眾生每個人的心性裡面,知道到他是樂小法,是以小法唸經唸佛呢,還是他的深著五欲,在於色聲香味觸當中,於五欲當中沉迷,我們為他來說此法,如何來超脫生死輪迴。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衆.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衆人.欲過此難。所將人衆.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一般在修的人都會在中段會退轉,因為會覺得說此路很難修,所以說沒辦法在往前進。

 

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在於佛的說法當中,他中間會化一個城,就是用很方便的方法讓我們來修,但是到此休息以後,我們後面的路還要繼續下去。

 

告衆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衆.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因為他在這邊化一個城,就是等於我們不再墮入惡道裡面,已經在於中天,惡道這些我們可以來解脫。

 

於是衆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大家以為入了城,大家已經得度了,就很安隱,而沒有去求得我們佛的佛乘,沒有真的達到我們的佛、菩薩的果位。

 

爾時導師.知此人衆.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既然已經休息已經停止,那大家都已經可以了,即滅了這個化城。

 

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為了讓你們休息,讓你們止息。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眾生你一下子跟他說,你要用佛的心去做一切事,他根本沒辦法去做到,而沒辦法去親近。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所以為什麼師父會跟你們講說,我們要由我們的心來出發,不要在意識裡面打轉,不要在六根打轉,你在那邊打轉的話,越打結越多,以後那個結一一都要在去解開,所以說是我們最辛苦的,所以你能夠排掉你的六根六識六塵,那在來用你的心,這樣就會很快。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