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大乘妙法蓮華經-經文釋義-見寶塔品第十一 

經文介紹

 

《大乘妙法蓮華經》 

 

經文釋義 -大乘妙法蓮華經  見寶塔品第十一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說:教一切眾生菩薩法門。師父現在所教的也是以菩薩行法在教導,夠縮短前面的小乘中乘大乘,從菩薩行法來做。

 

知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知道天人、阿脩羅他們都會有所懷疑。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多寶佛在行菩薩法的時候,他立下一個大誓願,要是有人在說法華經的時候,於當中多寶佛會來湧現其前,為一切說經者、聽經者,來護持他們。

 

其有欲以我身示四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佛在其他世界說法的分身,都還集於這裡,然後多寶佛的身才出現。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十方世界中,釋迦牟尼佛相光所照到的很多地方都在說法。

 

爾時十方諸佛.各告菩薩言。善哉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在說法的人就對大眾說,他現在要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現在說法的地方,並供養多寶佛的寶塔。這時候娑婆世界裡面,各方的釋迦牟尼佛分身,大家就聚集在一起。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這些釋迦牟尼佛的分身,還帶著一個菩薩作為侍者,來到娑婆世界。

 

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每一個釋迦牟尼佛的分身,都遣他身邊的菩薩來問訊釋迦牟尼佛,各拿著寶花。

 

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為釋迦牟尼佛分身所說,來教導他的侍者來問好釋迦牟尼佛。

 

及菩薩聲聞.悉安隱不:在場的聽聞眾能安穩否。

 

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却關鑰.開大城門:釋迦牟尼佛用他的手指當鑰匙來開啟這個寶塔,開這大城門。

 

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因為這寶塔很高,佛也很高,那其他人知道裡面但都看不到,所以大家就跟佛說,佛你用神通讓我們在半空中坐,讓我們也看的到你。

 

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以此經來付囑於其他人。

 

 

1609

 

8/7  357頁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多寶佛雖然很久以前他已經滅度了,他為法還是乘著寶塔而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為什麼人不精進於法呢?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多寶佛滅度以後,在於很多的劫數當中,也處處都來為了法,因為這個法很難以遇到。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河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釋迦摩尼佛雖然他成就才幾十年,但是他是於過去無量數劫以前,他已經成就了佛,他也教化了很多,讓他成就了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所以說才有那麼多的分身。所以在於這一世轉世於世間的時候,人才會想說他才成就幾十年,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分身,那是他過去無量數劫在於不同的地方所度化的眾生,成就跟他一樣的法相。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一切弟子、天人龍神都來供養這個法,讓這個法可以來長久。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 令國清淨:佛移了無量的地獄、天,把他移為國土能夠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讓這個地點能夠清淨,很多的佛都來到這裡,如在一個清淨池當中。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如同在於晚上,但是很光明。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佛他的出現有如大風一樣吹著小樹枝,讓一切眾生可以得此法門。

 

告諸大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佛就說,那他滅度後呢,有誰來護持我們的經呢?有誰來說此法華經,那今天在佛的前面自己發誓,是不是以後他會來護持此經,來說此經。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他們過去所度化所成就的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佛的孩子,誰能來護持此佛法呢?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當來發這個願力,令這個佛的法能夠久住於世間。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我們能夠護持佛法藏,能夠護持經者,就是在供養佛。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釋迦牟尼佛跟多寶佛也是為了經來遊於十方,來說這個法,這樣也是在供養我們的佛法,我們一切的眾先佛。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了,要是能說此經,就則能見他,因為你講此經的人,你常會去度化他人跟人家講,以後你就會跟佛一樣,慢慢來改變,跟我們佛的腳步是一樣,跟他的形態是一樣的。你就能夠成就佛,能夠跟釋迦牟尼佛一樣。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一切眾先佛所度化的一切善男子,一切修行者,我們應該思維著,這樣的事很難,但是我們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一切的經典很多,但是說此經沒有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用這樣的神通都沒有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前面的神通力都沒有困難,但是現在惡世中佛已不在,佛滅度後不在的時候,能夠來講此經的人就會比較少,何況是說修的人呢。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一個人把虛空帶著,然後去遊行,那沒有困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在於佛滅後,若能夠自己來書寫,來受持學習此經,然後後又使他人能夠書寫,那是則為難。因為我們要叫人家來抄此經,來學習此經真的很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我們把大地縮小放在指甲上,在升於梵天,這樣沒有困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現在我們末法當中,有的人要拿經文起翻幾頁都很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要是劫數火災,那在於當中燃燒起來,要住在當中而不被燒到沒有困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我們要以此經對一個人去講的話,你就會覺得很困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我們用佛十二部分的經義來為別人講說,而得到六神通,這樣沒有什麼困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有的人聽到此經能夠發歡喜心,然後去了解,裡面的義理想去問想要去了解,這樣的人就會比較少。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恒沙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我們說法度無量恒河沙眾生,讓他得到阿羅漢,這樣沒有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能夠將此經能夠供奉,來修持的人那就很少。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所以我們能夠受持能夠來學習,有如就是在持佛身,因為在於大乘法當中,你在進修慢慢來累積,以後就能夠來成就這個佛的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釋迦牟尼佛當時就跟大家說,你們以誰能夠來受持讀誦此經,那你們來發誓,當以後能夠來於此經來修持。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要是有能來暫時受持者,那佛就很高興。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要是有這樣的人,佛就會來讚嘆他。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能夠來持此經的人,能夠來讀誦來了解,那等於是一個出家的修行者是一樣的。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能夠很快就得到佛的道路,成就此道路。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能夠在於現在惡世當中,來讀誦此經,是真正佛的孩子。

 

住淳善地:我們的心就是清純於善地當中,才有辦法來受持此經。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在佛不再的時候,我們還能夠來了經的義理。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在於我們恐慌,畏於世間一切事的時候,那我們能夠短暫的一小段為眾生說,有這樣的人,一切天人都會來護衛他、供養他。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