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大乘妙法蓮華經-經文釋義-安樂行品第十四

經文介紹

 

《大乘妙法蓮華經》 

 

經文釋義 -大乘妙法蓮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我們在於所修,為什麼命運掌握在我們手上,就是我們修行當中會有功德跟福報,功德跟福報我們以後走到哪裡可以帶走而已,那功德跟福報可以讓我們改變我們的運勢,當你遇到劫難的時候呢,他可以來化解,大化小,小化無,那當你沒有劫難的時候,他轉為福報,就是會有貴人扶持,那我們做任何事就會順利,所以說為什麼要修,其實簡單就是說,讓我們可以每天都很快樂,這就是我們所要的,離一切苦,能夠得到快樂。

 

我們本身是佛心法門,佛心宗旨,那本來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是佛心宗,那後來就分,分到最後就變成禪宗,那這個禪變成讓我們沒辦法去抓,禪性無住,禪性沒有住的時候,你心才能夠到達寂靜,這一種我們很難抓,那你用原來的名字,佛心,我們由這個名字來做來修,達到跟佛一樣,那你就可以知道,由這個心來修,但是這個禪跟我們佛心是一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能有所住有所執著,來生出我們真正的自性,達到佛的佛性,禪性跟我們金剛經這一句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還是把它轉為我們的佛心,現在都是禪宗,但是禪真的就是禪,很多人說禪是什麼,你就沒辦法去抓他的重點,那佛心,就馬上了解,從心在修,因為我們把衆生的心修掉,所以有心者得,無心者通,有心,知道我們有心要來修這個心,這個不好的習性,讓他歸回清淨的時候,你就可以的到這個佛法,無心者得,到最後你沒有這個衆生心,你就可以得到,見自本性。所以簡單明瞭,讓我們去切入重點來修,因為現在末法,那事情太多,那我們可以這一世達到就盡量把它達到,不要像以前還要千百萬世再來修,好辛苦。

 

所以說,簡單明瞭我們找重點來修,把它切入我們真正的上乘法,不要小乘、中乘、大乘慢慢走要走到什麼時候,我們直接切入上乘,上乘就是從你的心,知道你的心性跟自性,你的心性就是我們衆生的心,衆生的想法,那就是心性。那自性就是,在世間而離世間,而做世間的事,你在世間看很多的事,但是你做事是離世間,但是又是做世間的事,又不離世間,這就是我們本性的清淨本然,因為你沒有被事情所轉,才有辦法達到我們的自性,當你見自自性的時候,你這一條路已經是證得,已經是沒問題了。所以說我們如何先找到我們的心性,哪該要改掉的,因為每一個人的習漏不同,要知道本身哪裡要改掉,然後才有辦法歸回你的清淨本性,不然就沒辦法。

 

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尊敬佛的緣故,在於末法,在於惡世當中來持此法華經。

 

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在於這末法的時候如何來說此經。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以菩薩的心境來行法。

 

能為衆生.演說是經:行法能說此經,為之行法。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我們在行法當中一定要做到忍辱,別人對你怎樣的污辱,怎樣的排并,那你只能笑笑置之,不然說不理他,然後又放在你的心上,這都不能有。那對他說話以輕柔,隨他的愚來教導他,不能大聲小聲跟他在辯經的經義,然後就兩個辯論到大聲,不能有這樣。

 

心亦不驚:遇到任何事的時候,心不要害怕。

 

又復於法無所行:還是說這個法我在行的當中阻礙很大,還是我要去做的時候,別人會不會說我怎樣,迷這些太深了怎樣,都不要有這些的想法。

 

而觀諸法如實相:觀一切方法我們實在的去把他做到。

 

亦不行.不分別:我們不要去分別說這個人我該行,這個人我不該行,我們就是去說,做到就好,他的吸收多少,他的緣份多少,那就靠他本身,看他有沒有這個佛緣。

 

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所以我們在於行法當中,你不能有分別心,不要用你的意識去判別這個人的好壞怎樣,都不能有。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我們不能說我要國王、王子、大臣、富貴人家,我才去攀緣,然後我才去跟他說法,你不能有這一種心。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外道修行者我們也不要去親近,因為有時候你本身沒辦法講的過他的時候,你會思想被他帶著走。尼犍子是在家的修行者,也是外道。梵志是在於寺廟宮殿的修行者。

 

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自以為是,那我就出一本修行的書讓大家看,與世間的人就創立一本書出來,或是去讚詠外書,不是先佛的原經文以外都為外書,不能去讚詠。我們在行法當中,我們還是以佛的原經文讓他體會,因為每個人的體會不同,所以你用人家有解釋的書出來,他會覺得他懂,他也不知道對跟錯,所反而會影響到他,帶著他走到外道去,所以我們還是以原經文,讓他體會到佛真正的義理,只有佛的義理才為之正道,其他外道之書都為之為外書。

 

及路伽耶陀:師對弟子很好很慈悲,對他太好,但是弟子對師反而轉為惡心。

 

逆路伽耶陀者:弟子對師很好,然後師認為弟子對他那麼好,就盡量對他怎樣,就轉為惡心,千方百計沒有順著我們義理在走。所以這兩種也都是我們不得來親近。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打鬥的戲。

 

相扠相撲:相扠女性相撲。相撲男生。

 

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在台上以打鬥之戲,然後來看看誰贏,這種戲都不行。

 

又不親近旃陀羅:如現在的流氓。

 

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有飼養這些的人,他的業力會比較大,因果會比較重。

 

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我們有那因緣我們就為他說法。前面所說這些他們的因果比較重,所以我們在說法當中,你不存有所希望。我們在說法當中,不要去想說希望他能怎樣怎樣,做到就可以了,不用再去想說,我一定要讓他得到什麼,隨其緣份,個人的因緣果報不同。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這些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的修行者,我們也不要去做這個攀緣。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在行經當中男女分別清楚,不同住在一起。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在男女之間就是,你是男眾,那女生來我們就隨宜說法,但是你不要求有所希望,然後還要保持一個距離。

 

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不能說你在說法當中,這個女生長得很漂亮,你連這個心生出這個女生很漂亮,那你就有這個慾望出來,這都不行,不是說想怎樣,你生出羨慕愛慕這些都不行,不能有這樣而為說法。

 

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去別人家,她只是一個小女生,還是只有女生,還是是一個寡婦而已,你要去行法這樣也不行。要是她只有一個人,我們一定要帶兩個,或還有誰,還有一個女生共同去為她說法。

 

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太監、男生女個性、女生男個性、本身就有雙性的人、開刀轉為男生或女生,這樣的人我們都少跟他們有所接觸,也不要去他家。

 

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要是有因緣非去不可,那我們心要念佛。

 

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男生為女生說法,我們不能露齒在笑,衣衫要整齊,不能說我就套著一件外衣或是穿著一件背心這樣去跟他說法,這樣都不行。

 

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乃至為法你也不能這樣就隨便跟他說法,況復其他小事。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不要去一些畜牧業,一些小弟子、孩子、沙彌小兒,我們也不要與其共師,就是不要說為了要拉他來聽法還是怎樣,小孩子很蒙懂,盡量還是不要。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脩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這些我們都要有一個距離。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在求一切法的時候,我們空一切法,不要去想說我現在是跟你行法,我現在行法的功德有多少,我現在跟你說法的功德能夠達到什麼,都不能有那一種的執著,所以只是說我們是一個修行者,我們能夠讓他有一個方法得到圓滿,這樣就最好,不要去想說我要得到什麼。

 

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跟別人行法,最後你就被他講到跟他一樣,還是講不贏他,我們就退轉,都不能這樣。

 

如虛空無所有性:在行法當中,心要如同虛空,如空一樣,你的心整個是清淨的,不為之所動。

 

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一切的語言說完就不要在說生出什麼,還是起什麼念都不能有。

 

無名無相。實無所有:行法完,沒有什麼我特別為誰說法,著那個相,那個人我跟他說法完他會怎樣,都不要有。

 

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心如虛空,無所罣礙,有這因緣我們去行這個法。

 

從顛倒生:從他的理念顛倒的衆生之心,那我們來生方法來為他說。

 

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他的情形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幫他,能夠脫離這個顛倒的想法。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該是他的地方,及親近的地方。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這個人很高傲,我們就不要去跟他說什麼,因為他聽不下去。

 

貪著小乘:覺得自己有在看經,有在唸佛,他就這而已,那我們就隨緣了。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他本身對於修行的律儀,他本身也有所破戒,沒有照著佛真正的,聞、戒、定,這三藏,而來破了一切的律儀。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雖然修到羅漢,還是比丘尼,還是好玩好嬉笑。

 

深著五欲:著於色、聲、香、味、觸。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他想說馬上修,馬上就能夠超脫,還是在家的修行者,他希望說在家就可以馬上超脫,這樣我們都不能有所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要是他們有心要來到我們的地方,要來聞此佛道,那我們心不要有所畏懼,但也不懷希望,而為他來說法,看他能得多少就算多少。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這一種我們都不要有所親近。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有殺業者。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不能獨處在一個地方為女生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要是真的要說法時,那我們不能嬉笑玩弄,都不能有這樣。若一定要去說法的話,要在多一個女生共同來去為他說法。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以上是為我們行法,該親近與不該親近的地方。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這兩種我們要做到,才能安穩來為他說法。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說法中我們不能分上中下法,我們不能分別男女他不能得到法,那我們在說法當中,不能強調這是有為法無為法,還是現在是上中下法,那我們所說的法,就是讓他真正走入佛法當中而為他來說。現在說我們在說上乘,但你到一個程度,連這個上乘都要拿掉,有跟沒有就是要離兩邊,不能再有什麼乘,都不能有。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一切方法行完就沒有,不要再去想。

 

無有常住:因為每個人他所需要的方法不同,所以法行完,一個人要用什麼方法絕對不同,所以沒有什麼常住這個法,我們每個人都用這個法是不可能。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也沒有什麼法生法滅,這些都沒有。你對一個人行法,當下他需要什麼方法,他遇到什麼事,來用什麼方法,所以沒有什麼生起生滅,都不能有。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你在行法當中不能顛倒來判別這個人,那我跟你說的法,有跟無,事實在的法還是非實在的法,還是是生非生,都不能有這種的心念。

 

在於閒處 脩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我們的心要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一樣。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當遇到要行法的時候,法自然有,當行法完就歸回不動。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沒有生法也沒有出法,沒有動也沒有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自見清淨都在這一個相裡面。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不要害怕,要去行法不知道能不能講的好,都不能有這種想法,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也許這些都是多想,去了也許你說一句他就馬上接受,也不一定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我們本身自己在看經文的時候,我們念要正,在於正理當中,隨我們的義理,然後觀其佛所教我們的,我們要如何做,用什麼方法改變自己,然後能夠怎樣去行法。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我們的經都在禪定當中不動,所以我們不能有所怯弱。

 

在於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所以在於經我們有這些動作,我們在初法剛踏出去的時候,那你踏出去以後,你就可以很安穩,以後就不會在那邊想很多,要出去行法就在那邊想很多。在於行法當中就是讓我們增長智慧,那改變我們的習漏最快的,你看到別人以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在某些地方也有習漏,所看到別人在觀自己的時候改變最快。

 

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在於末法,你在說經文行法的時候,你本身心要很安定,要以歡喜心,快樂的去行法,你不論他能接受還是不能接受,你就很快樂的去行。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在我們讀經說經的時候,不要去講到別人的過錯,還是經文之過。

 

亦不輕慢諸餘法師:有些法師他講的怎樣怎樣,都不能這樣。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一切修行者都不能去說別人怎樣。

 

亦不稱名讚歎其美:修行者我們不能說,他真的很美,又在修行,這種話都不能有。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也不能說這修行者他修到怎樣怎樣,就有點不喜歡,怨他嫌他,這都不能有。

 

善脩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我們以善之心然後來修,安樂行法,讓對方在聽的時候不會覺得很逆耳。

 

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他有困難問你的時候,我們盡量不以小乘的方法來回答他。

 

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例如有人遇到很大的困難,生活困苦問你說他該怎麼辦,你就隨便回答說,那你就唸佛就好了,我們不能這樣,我們還要以大乘,應以他現在的困難,你如何來改變你本身,本身雖然貧困,但是可以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來改變。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隨有人來問而為他說。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以我們義理,很柔和的為他來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若有困難的問題,隨我們經義來回答他。

 

因緣譬喻:佛曾說過什麼事情的因緣,譬喻給他聽。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用最直接最方便得方法,皆使他能夠發心來修,漸漸來增加他的利益,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除掉他的懶惰之意。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無論白天晚上我們都可以說,無上佛道的教義。

 

但一心念:一心當中的心念在於佛。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我們為何要去行法,這因緣讓我們成就佛的道路。

 

令衆亦爾:令大衆也能跟著這樣成就佛的道路。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我們教別人的時候不是說你唸佛就可以,還要教他出去行法,讓他可以得到功德。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心沒有忌妒、瞋恚、罣礙、諸煩惱的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不要去害怕說,你說經人家會罵你打你。

 

安住忍故:一切事情的發生什麼,我們還是要忍。

 

智者如是 善脩其心:一個有智慧者就是我們要修其心,修我們本身這一個衆生之心。

 

能住安樂:讓我們這個衆生心轉為快樂,能夠真正達到佛的佛性。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如我以上所說。如果跟著佛的腳步在走,哪裡會有錯呢,是我們本身的意識的判別、分別,讓我們走偏掉了,所以每一部經佛都說的很清楚,那我們跟他走絕對沒有錯。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我們不能嫉妒別人修的比較好。諂誑就是挑撥離間,諂就是你會說了很多的話,然後來挑撥別人說誰怎樣,挑撥離間,或狂妄之心,自以為是這些都不能有。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不能罵修行者。

 

無得惱之.令其疑悔:我們不能去增加他的煩惱,讓他有所懷疑。

 

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我們也不能看到他這樣修行,跟他說照你這樣修,你跟佛的道路越來越遠,我們不能這樣跟他說。

 

終不能得一切種智:也不能說你這樣修行絕對不能得到佛的智慧,都不能這樣講。

 

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我們不能拿行法來開玩笑。像這樣的人在於佛的道路,修道的路上他會有懈怠懶惰之心,所以說才會去說那些話。

 

當於一切衆生起大悲想:我們在於行法當中,我們不能用開玩笑,因為這樣會有所爭端,那在一切衆生我們起大悲想。所以說為何要慈悲,就是悲憫衆生,希望他能夠離苦得樂,真正得超脫生死輪迴。真正的離苦得樂不是說你現在這個身,現在貧窮生活困苦,然後先讓他安穩這樣就離苦得樂,這樣不是,這樣是在小乘的離苦得樂。大乘的離苦得樂就是說,讓他身能夠超脫生死輪迴,真正的離世間苦,證得菩提,得到真正的快樂。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以切佛皆是我師我父,所以當你歸依哪位先佛哪位師,其實你就可以說,一切菩薩皆是我父我母我師,這樣的敬重。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菩薩起師之想。

 

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一切的十方世界的菩薩我們要深心的來禮敬他、禮拜他。

 

於一切衆生.平等說法:一切衆生我們不能分別,用平等之心來為他說法。

 

以順法故.不多不少:順一切佛法的應用,不多也不少。

 

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乃至他很喜歡聽你為他說法,但是我們也不多說,重點說完即可。

 

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我們在說法時不要煩惱或是亂。

 

亦得大衆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聽完能夠來修持,持完能夠來說,說完能夠來書寫。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狂邪偽心 常脩質直行:我們要說經的人本身要捨掉本身的嫉妒心、瞋恨心、我慢心、諂狂心、邪心、虛偽心,常本身修直,然後心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不看輕別人,說法不能來開玩笑,不令他有所懷疑,這佛的經是怎樣,不要有讓他懷疑。

 

云汝不得佛:也不能說你跟他講講不通,就跟他說你不能得到佛的佛法。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常柔和為他說,他跟你所說的話忍下來,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動作,因為他業障深重,所以你跟生氣有什麼用呢。

 

不生懈怠心:我們不能因為跟別人講不通,自己就懈怠了,你這個法根本沒辦法想。

 

十方大菩薩 愍衆故行道:十方大菩薩因為憐憫衆生,衆生因為想法顛倒,所以才是衆生,所以菩薩才會憐憫衆生而來行此佛的道路。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所以我們都要生恭敬心,菩薩是我的大師父。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所以諸佛是我父。

 

破於憍慢心:我們要破掉自己的我慢之心、驕傲心,因為你跟佛比起來天差地遠。所以師父為何沒有為你們做三歸依,因為一切佛,你要歸依佛,不是歸依師父,師父的肉身有一天會滅,你要歸依一切佛不是歸依師,一切菩薩皆是你師,所以師父才沒讓你們歸依,你要歸依的是衆先佛菩薩。

 

智者應守護:有智慧者應該來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衆所敬:行法用歡喜心去行,對方能夠吸收多少,我們就去行法都快樂,他沒有吸收到給你好眼相看,你也很快樂就回來,因為你今天又有去行到法,就很高興,不要去想到他對你怎樣,用這樣的心,你就會越修越快樂。所以為什麼叫安樂行,就是我們行法都很歡喜心而去做到。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我們有修持法華者,在家出家之衆,他就是有慈心與悲憫之心他才會來修,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念。

 

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要是說這個人他對於一個修行者,他沒有正定心的話,那我們去為他說法的時候,他會有所排併,變成這是他失掉這個利益,那我們還是以悲憫心來應對。

 

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以一切衆生能夠住於這個佛法當中,那他不相信你者,不信不了解者,那是他本身所失,我們也不要想太多。

 

有人來欲難問者:有人有困難來問你。

 

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這些天上的護法都會來保護你。

 

能令聽者.皆得歡喜:也會幫忙你,讓你說的很順,讓別人聽的高興。

 

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有些的國度裡,他們根本沒辦法來看到此經,何況能夠來修此經讀此經,所以我們能夠修此經讀此經,是我們的福報。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一切有形的布施都可以,但是這個無形的髻中明珠他要看人才會給。

 

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他以禪定跟智慧力,得佛法的國土,在這一塊國土,每個人都來修這個法。

 

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衆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會跟諸魔王來共戰,因為我們的心會起一切邪念,變成心魔,所以說我們不好的習氣我們要跟他共戰,我們的想法錯誤,我們要跟他共戰,所以我們都要來普渡我們心中的心魔,讓我們在說法當中令其心悅。

 

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給他們如何達到心的定,如何解開生死輪迴,沒有不好的習漏,六根清淨之力量,這是法的財寶。

 

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我們布施給他法的財寶,所以說我們行法是賜給他用之無量,讓他用之不完的財富,然後最後又賜給他涅槃之城,就是證得菩提,然後在於天上有一個真正的瑠璃世界。我們所說讓他得以滅度,其實到那時候,沒有什麼叫滅度,只是言語上我們說他得到滅度。

 

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我們以經的義理跟他講,但是我們也不跟他說是為你在講什麼經,我們是以法來傳。

 

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髻中之明珠就是我們每個人,賜給你們,你們找到自己的自性一樣。

 

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五陰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因為我們看到一切相,然後我們就胡思亂想,然後我們就會心動行動,然後一切好壞事情就都儲存在我們意識裡面,那有時候就從意識裡面在拿出來在想一想,就是五陰魔,拿出來想以後,然後不順遂,煩惱而生為煩惱魔。死魔就是當你病痛的時候,當家人生離死別的時候,你就會去很難過,然後解不開,想著為什麼會這樣,然後自己生死的執著。

 

滅三毒:貪、瞋、癡。

 

出三界:天、人、地獄。

 

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世間人都會怨天尤人,怨天怨地,所以他很難去相信此經,所以佛先前都沒有說,而今為所說之。

 

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到最後才賜與。

 

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才讓我們找到我們的自性。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我們要常行於忍辱,哀愍一切衆生憐憫衆生,乃能為他而說是經。

 

應生慈悲:我們以慈悲之心來行法。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他不相信,是他所失掉的利益,我們也不要心被轉,然後心來迷惑。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佛得到佛法以後,他見性以後,他還是用這方便法,為一切衆生說法,令他在於佛的方法當中來行來修。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我們給家人任何人,我們都用財物布施,但是唯有這個明珠不能隨便給予,就是這個人他有善根,有善智慧者,那他才有辦法得到這棵明珠,就是見自本性。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如來為這些法,讓他成就這個法王,所以我們用忍辱智慧這個寶藏,那我們自己要去開啟。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佛以法來度化衆生,讓我們得到此大寶藏。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衆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我們讓他解脫生死輪迴,讓他不用受很多煩惱的辛苦,那我們就用最方便的方法來說此經。

 

旣知衆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讓他了解後才跟他說,我跟你說的是法華經,裡面的是在說法華經。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此經為上乘經。

 

衆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所以佛常守護此經,不隨便來開示說此經。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佛不在的時候,讓欲能夠修持者,能夠安隱心,能夠看到此經才知道說,佛已經把方法教我們了,所以我們心能夠安隱,不用害怕,跟佛的腳步走絕對能夠超脫。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我們在讀此經,沒有憂愁煩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修持者能夠轉運就是這樣,運靠我們轉,就能脫離貧窮。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人要是輕見於修行者,那他們的罪業就會很重,所以別人的修行,哪個人,哪個師怎樣,我們都不要隨意批評說人家怎樣。

 

阿脩羅等:要是我們在世間常會打鬥,容易惡口的人,會墮入阿修羅道。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得無上藐智慧,證不退轉之智慧。所以我們現在所得的智慧,你無形中你增加,但是現在你會不覺得,但是有時候會覺得好像比較有智慧,處理事情好像比較得心應手,那就是你的智慧已經增長。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所以我們認真修者,我們絕對可以得到佛的無上藐智慧,在佛的佛道之中成就,得到佛的淨土。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到最後我們修行到一個地方,你就會見到很多的佛,他會說法,他們金色三十二相什麼,都會去遇到,他們在轉法輪的情形。

 

為四衆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佛一直在說無漏,就是讓我們改掉不好的習性習漏,你就可以見自本性。一切的經文他常會說無漏,所以常會說這個性,就是我們沒有去察覺而已。

 

 

我們在末法為何能夠增長智慧,就是你行法當中,然後來增長的,你遇到的困難,然後你才會知道說,原來我這樣說是錯了,然後趕快改進,然後說法當中,我是不是個性比較衝,還我對別人說,我這樣講你也聽不懂,所以慢慢去改變的,讓我們個性越來越柔和,那一切衆生都以平等之心,就不會在分別,起先會去分別,這個人他們家比較好,這個不好,去分別後才去跟他說法,不要有這種分別,看他有沒有因緣,能夠來得此佛法,應該有這一種心境。

 

我們在修行當中唯有福報跟功德可以帶走,其他都帶不走,所以要看開,因為我們常常為了身邊這些有相常常看不開,煩惱太多,我們能夠帶走的就是福報跟功德而已,其他我們本身都帶不走,不要為了那些,在那邊煩惱,這沒有意義,煩惱多,就枉費我們在修了。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