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六祖壇經-經文釋義-機緣品第七-上

經文介紹

 

《六祖壇經》

 

經文釋義 - 六祖壇經  機緣品第七 - 上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沒有人不知道。

 

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她認為六祖都不識字了,哪裡會知道裡面的義理。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我們在修佛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心修,不是由文字上來解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她才知道六祖是真的得道者,所以要大家來供養六祖。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隱藏在四會,他在於石頭夾縫當中,這兩個地方讓他來脫離危險。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我們眼前之念不生即心,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樣不是很清淨呢,不是的,就是你看到東西什麼,你的心都沒有生就是一個執空。

 

後念不滅即佛:我們遇到事情但是我們會去用方法來解決,所以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我們在應用法當中被相所轉,那即是心。

 

離一切相即佛:我們於相而離相,應用一切相那即是佛。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我們由心來生起智慧,所以在於我們自心要定,才能有智慧來成就佛的道路。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我們心定慧能夠等持,那我們意識自然能夠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了解此佛心宗旨,由我們個性來改變。

 

用本無生。雙脩是正:能夠用自本性的話他本無生滅,所以一方面修掉我們不好的習氣,一方面能夠於自心定慧等持來運用。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

 

即心元是佛:由心修能夠成就佛的道路。

 

不悟而自屈:所以不知道由自心來修,向外來尋佛哪裡能找的到。

 

我知定慧因:所以要了解說內定才能生起智慧。

 

雙修離諸物:我們常在說要有智慧,這已經是一個很難的事,但是還有的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習性,只看到別人沒有看到自己,所以由自己的個性要去改變比較難。所以還是要從我們自己的個性來改變,讓我們的個性能夠在於一切義理上都能夠正確。

0520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他因為有個我慢的心,雖然來禮佛,但頭沒辦法來彎腰下去,了解他心中一定有什麼事,變成說我的傲慢什麼,有個不好的習性在。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法達說他法華經已經唸過三千次了,六祖就跟他說,你唸一萬次了解裡面的意思也不能成為一個聖者,只是一個跟班的而已,你沒辦法獨當一面去做一個法師去行法,只能在祖師的旁邊跟班。

 

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你辜負了此佛的事業都不知道自己的過錯。

 

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我們的禮貌是折掉我慢的法船,禮佛既然要禮了,那頭不至於地,那就是有我執,有我執就會有造業因的罪業,亡掉功德跟福報無比多。所以說我慢我執是我們人最難改變的一種,所以這也是讓我們亡掉我們功德與福報,即是造業的之因。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你很勤奮的在唸經,從來沒有休息,聽經文的聲音你自己就會覺得很清淨很高興,沒有從心地裡面來發明,哪裡能夠成就這個菩薩之路呢。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真正的我們的心佛他是沒有言語的,他是我們的行動去做出來的,這也是我們的口跟人家行法來成就的。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法達就知道他錯了,以後他將來謙卑恭敬一切。

 

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你自己沒有去了解經義裡面的意思,經義本來就沒有懷疑的,他沒有錯,是你本身自心的懷疑。

 

汝念此經。以何為宗:六祖就問他,那你唸法華經心中以何為宗呢。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從來沒有去了解經義裡面的意思,就隨著聽在唸而已,哪裡知道他的宗旨是什麼。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吾當為汝解說:六祖叫法達唸一遍看看,我當為你來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法華經他是譬喻一些因緣,讓我們脫離生死輪迴為宗旨,出離世間,所以以出世為宗,所以那麼多的譬喻都沒有超過於此。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因為用於佛乘讓眾生能夠脫離生死的因緣而出現於世間,讓眾生能夠知道佛的所知所見,了解佛的義理,佛見一切物於眾生他的感覺。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那我們眾生執著在外相,內心在執著於空相,內心能夠達到清淨,但是到最後就是執空。

 

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我們在應用佛法當中要於相而離相,於空而能夠離空,應用一切萬法,這樣才能夠內外不迷。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要是了解此方法就是開啟佛的知見,讓我們去了解如何從我們自心來啟用來修。

 

佛、猶覺也:佛他是從覺悟,覺悟到從心修。

 

分為四門。開覺知見:教導我們如何從心來修。

 

示覺知見:讓我們找到自性。

 

悟覺知見:由我們自性來啟用,來成就佛的道路。

 

入覺知見:入於佛的所知所見。

這是一個連貫的四門,所以在修行當中由這四種來成就我們佛的道路。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要是能夠開示,那悟得由自心來修,來覺得由我們自性啟用的所知所見,那就能夠到我們本來的真實真性而得出現。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有的人他就給你開示,那就跟你說你已經悟入了,你已經有佛的所知所見,那這樣的話就有點謗佛。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既然開示了他就有佛的知見,那何必我們長途這樣的來在修呢,所以還是要啟用我們的自心來修,自性而行到於佛的知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所以要了解到成就佛的知見,要由我們自心來修,所以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世尊在於他的正定當中而起來,來勸令我們由自心來修來得,不是向外求的。

 

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只有我們的自心才能夠找到真正的佛,沒有第二個佛,所以這才是開佛知見,就是教導別人也一樣,你要從你的心去修,改掉我們的習性,那才能夠自性啟用。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六祖同樣一樣勸大家由心中來開啟佛的知見、由心修。

 

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愚迷的人他造罪當中,雖然說我去行善我去做布施、我去做義工,但是內心貪瞋嫉妒,就是本身貪著,因為本身的我執,變成瞋恨嫉妒他人、挑撥離間,在進修當中還是別人都一樣,時常去講別人怎樣,因為有我執的話這些都會去形成,所以說在於我本身的面子上,變成會連貫性的貪、瞋、嫉妒、諂佞、我慢,所以要是這樣自己開啟眾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要是能夠在於心知道自己的過錯來改過,由心來生智慧,觀照看別人,然後照到自己的心,是不是那裡做錯了,照於自心止惡行善,不要常觀別人,要反照回來,照到自心有沒有止惡行善,要是做到這樣你就可以開啟佛的所知所見。

1717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得此佛心法門,那我們念念之間要開啟佛的知見,不要常開眾生知見,開啟佛的知見我們就能夠脫離生死輪迴,那開眾生知見永遠在於世間受生死。

1752

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要是說時常執著於唸經就是你的功課,有如一隻犛牛他要是沒有尾巴,蒼蠅什麼在他身上他沒辦法來拍打,這樣的執著。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法達就回答六祖說那我就不用唸經囉,了解意思就好了。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經他沒有過錯,也不是說叫你們不要唸,但是還是在於迷跟悟,於個人了解。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你口能唸,心能去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所以常常在於口誦而心沒有行才會被經轉,心沒辦法改變,也沒辦法改變自我的習氣。

 

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心迷失掉你就會被經轉,心了解,你就可以在法華經應用自如。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常唸法華經三千部,但是不解其意理。

 

無念念即正:真正的念是由心到達真正的無念,即真正的正理。

 

有念念成邪:因為你在於口念而意識也起念,就會成邪念。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你能做到有念還是無念,就是有邊與無邊都沒有的話,那就常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

 

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者:眾聲聞菩薩都沒辦法測佛的智慧,就是說由我們自性起用生出來的法,不是你用思量可以來了解他智慧的深淺。

 

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小乘、中乘、大乘、上乘法,那如何來區別。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經義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小乘中乘大乘是什麼,是你迷失自己用背的。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患在度量也:所以我們沒辦法去測佛的智慧,都是因為我們用意識思想,想要去了解佛的智慧多少。

 

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你見一切思想去想你都沒辦法了解。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佛法是為凡夫而設立的,不是為佛而說。

 

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你們坐了白牛車在大乘法裡面,但是你要是沒有去相信去了解,真正的由心來修的話,你就是坐上白牛車自己還不知道,你會去離開,這經義太深了我沒辦法去了解,我沒辦法修,你就會離開。

2241

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你會去找很多故事譬喻的來看,覺這個聽的比較懂,而不知道這是由小乘在做,所以每一部經都跟我們說唯有一佛乘,由我們的自心這一條路來修的。

 

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為什麼會有分三種三乘,因為人的根基深淺,起先你跟他說上乘法他跟本沒辦法了解,所以以最淺的先跟他說道理,到於最後還是要歸回一佛乘。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所以三車是假相,假名借助三車,當時你們的根基沒有接觸佛法太久,剛開始而已,所以現在了解了,我們要跟著一佛乘而走。

 

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所以去掉這三車歸回一佛乘,才是實在你們要走的路,歸回一佛乘,用我們的自性,但是你不要去執著我現在是用自性在用,不要有這一種執著。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當你自性在用的時候這些萬法盡屬於你用之不盡。

 

更不用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一個人見自本性,本性在用,你的父親沒見性也沒辦法用,你的孩子沒見性他也沒辦法用,所以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你根本都不用去用想的,因為一個人的見性,沒辦法說我見性了我把見性了給妳,沒辦法這樣。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要是說能夠於自性用的話,有如你心中就是一本法華經,白天晚上你無時無刻都能夠運用這一本經,不是說找時間來唸,不是的,你何時都能夠運用這一本經運用自如。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沒有去明白出於世間的宗旨,追著世間法在追,自己也疲累了。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小乘中乘大乘是一個權設權宜之計而已,到最後還是以一佛乘為主。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世間火宅裡面我們的元性才是我們應用萬法之王,所以在我們心裡面有一個我們的元性,由這元性來指令來生萬法,這樣才是對的。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2704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要清淨本身就是我們的性要真的達到清淨。

 

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圓滿報身就是我們的智慧,能夠應用我們的智慧來生萬法。

 

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就是我們作為佛的使者,去行法做為一個佛的化身一樣。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離開我們的本性,在於我們的本性脫離,沒有用到本性,你這三身就沒辦法成就。

 

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知道這三身的應用,那能夠在於自性運用當中不被自性所束縛就轉為我們的佛性,即是四智菩提。

 

四智菩提:你三身會了,你就知道這是我們佛性的應用

 

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於我們的自性當中生起智慧而行萬法,然後成就我們的佛性,就是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離不開世間你所看到聽到的世間的因緣,這樣你就是順著這因緣就可以成就佛之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有的人說要趕快成就菩提,每天都在說,結果到最後自己還不知道菩提是什麼。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六祖這樣講,智通還不知道四智之義是什麼。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你會三身了,你就可以成就四智菩提,就是佛性。佛性要怎麼解釋,沒辦法解釋,就是我們以自性跟智慧行法來成就。

 

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沒有三身哪來成就我們的佛性,等於說雖然有智,但是沒有身,你不了解真正的用我們自性去行法,你有在多的智慧,但是還是沒辦法成就,我們真正的四智菩提。

 

即此有智。還成無智:這一種智慧是用意識的智慧,所以雖然他很聰明,其實不是,等於是沒有智慧的人,因為他用意識在用了,沒有三身也沒有四智菩提。

 

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我們能夠在於圓通一切事理,那讓自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對一切眾生,那我們能夠用平等心去對待。

 

妙觀察智見非功:你在於觀看一切事理的時候,那不要用意識思想,因為用意識思想去分別的話,你就沒辦法真的入於心做為真正的功德。所以你看的到的這些有相他不是真功德。

 

成所作智同圓鏡:我們成就一切的藐智慧,要由我們自性清淨來起用,方能成就我們圓通的智慧。

 

五八六七果因轉:在於眼耳鼻舌身前面的五根,在於我們第八識的阿賴耶識,第六意的覺知,第七莫那識果因轉,所以八識都是因果因。在於八識你在如何的運用,一般眾生由意識的思想要成就佛的道路,哪裡能夠成就呢,在於第七識的行動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儲存,記憶裡面的儲存,常常想很多事想不開。所以這八識裡面根本沒有你的真功德。

 

但用名言無實性:所以用此八識,我們見自八識在運用,他沒有實在的本性。

.

若於轉處不留情:所以在於八識的運用當中都是因果因,當你在那裡想不開,行動出來怎樣了,那我們當時知道錯了趕快轉。

 

繁興永處那伽定:所以八識能夠清淨,你自心自然能夠運用。

 

如上轉識為智也:在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與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識的覺知能夠轉的話,那才是真智慧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所以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眼耳鼻舌身來成就我們真智慧

 

轉第六識微妙觀察智:第六的意識,我們意識觀察分別事情的對跟錯

 

轉第七視為平等性智:我們第七識是我們的行動的覺知行動出去,因為你感覺什麼你就會行動,那你第七識為平等就是對一切眾生的平等,你就不會很衝動個性就出去了。

 

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就是我們的儲存,儲存我們意識裡面什麼都是圓滿的,沒有你看不開想不開的事。

 

雖六七因中轉:我們的意跟我們的莫那識是我們造罪之因,因為我們的意識思想他這個人怎樣怎樣,那你就會行動,所以造了因。

 

五八果上轉:我們在於造下因以後,那我們眼耳鼻舌身跟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精神上我們都會受到果報,所以人常在精神上很痛苦,都是因為果報,所以說五八就會得到那個果。

 

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所以這一種他沒有固定的一個體,所以我們在八識轉其名,這是一個覺知,我們知道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有覺知,莫那識、阿賴耶識也都是一樣,所以沒有實體讓你去轉。

3617

在這一篇裡面,你們有心的話自己在慢慢去體會,你們要體會的出來,才能夠用我們的自性來推動八識,自性清淨,八識自然清淨,不然我們一般眾生都是在八識裡面,所以說在於由識裡面要找到你的自性,那是沒辦法的,所以有的人教導由八識裡面找到自性,你在怎麼找都是在八識裡面,要由自性先清淨,八識自然能夠很清淨。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我們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三身是我們這個身體去行動。

 

四智本心明:要由這三身行動來成就我們的佛性成就四智,所以四智本來由心來發明去行法的。

 

身智融無礙:當你自性啟用由這個身體跟智慧來應用,能夠融合運用就無所罣礙。

 

應物任隨行。起脩皆妄動:在修行當中這些妄想意識,在於我們八識裡面所造成的。

 

守住匪真精:守住八識讓他能夠真清淨。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讓我們在自心當中來受污染。

3817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我沒辦法去了解說大通和尚跟我說的,來解決我的懷疑。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他到那邊三個月,從來沒有教導他,他有一天就去找法師。

 

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問他說有沒有看到天空。

 

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你們在看天空要是說沒有形象沒有錯,但是你就知道天空,因為天空是藍色的,所以他所說的沒有形象其實還是有,沒有固定的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大通就說他的本性跟虛空一樣了無一物可見。其實他已經執著在於見,因為虛空就是還有一個形象,是沒有一個實體。

 

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他就說沒有一物讓你了解才是真正的了解。

 

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大通就說能夠看到本來原來的心境。大通就是把本性跟虛空來做譬喻,那看那虛空他很清淨,他很圓明,好像我們看起來有點半圓形,很明亮,他就認為這樣就是見性成佛。

 

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六祖就說他還執著在見與知當中。

 

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我們自性生萬法,那在於沒有看到這個法你就認為他沒有看到。

 

大似浮雲遮日面:有如一個浮雲遮住太陽一樣,你就認為說他太陽不存在。

 

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真正的一佛乘法而守空,執著在於空相。

 

還如太虛生閃電:因為我們執著空的人,當你遇到事情的時候有如閃電一樣,你整個的個性什麼都會出來,沒辦法生清淨。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閃電一來他就興風起來了,不能了解真正的方便法是由我們自心而來啟用的。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你當一念知道這是錯的,自己要從你的自心來顯現才是對的。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無端當中起這個我知我見,結果被知見所束縛,執著相來求菩提,執著天空的相來求菩提,哪裡能夠找的到。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希望一念之間能夠來悟得,結果越來越迷失自己。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自己的本性隨著錯誤的想法而去流浪,讓你永遠找不到。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所以沒有見到祖師,他也不了解他的想法是錯的。

4400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觀自我們本心,莫著外法相,就是不要被外的法跟一切相來所蒙蔽。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真正的一佛乘他沒有四乘,是我們人的心根基深淺,所以自有等差。

 

見聞轉誦、是小乘:常在唸經,只唸經而已那是小乘法。

 

悟法解義、是中乘:知道去了解裡面的義理是中乘。

 

依法修行、是大乘:能夠依法來修掉本身不好的習性是大乘。

 

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萬法盡通就是你能夠去行一切萬法,而對一切世間萬物心不染著,能離一切世間一切方法,你用出來的方法,不要再去想跟一切相,用完就歸回無所有名為上乘。

 

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這乘是一個行法的義理不在口爭,能夠入於上乘自己要去修掉本身的習性,不是去問別人那我該怎麼修,自己的個性你去問別人,別人怎麼能夠跟你說你就是自己個性不改怎樣,你一定生氣了。所以自性要自己來修,而不是去問別人我該怎麼修掉。

 

一切時中。自性自如:能夠自修我們不好的習性掉,那我們自性能夠自用,自如如不動。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4639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世間無常是生滅法,讓本身一切眾生心能夠滅,真正的達到寂滅為快樂,他以此他不了解。所以生滅滅己當中,你們會去想說世間的生滅都沒有了,那怎麼還會滅己,就是本身的眾生心,滅了那才能達到真正的常樂我淨,就是寂滅常樂。

 

師曰。汝作麼生疑:為什麼會有所疑問。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我們每個人都有二個身,現在眾生的心是色身,你一個真的行法者就是法身,所以我們這個體他無常,常會讓我們心生煩惱生病怎樣,有生有滅。

 

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法身因為是常在的本性他是常在的,但是這個自性無知無覺,因為你有時候會去感覺說那我自性在哪裡而不知道,他就在那裡不知道什麼身寂滅為快樂,有何身體可以受樂呢。

 

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一個人往生的時候地水火風,地就是我們肉體,水就是身上的血液,火就是我們身體的熱度,風就是我們的呼吸,這四種他脫離的時候全然是苦。

 

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他認為法身要是寂滅,那有如一個無情之人誰當受樂,他在這裡他已經偏離了義理,他把法性認為是生滅之體,真正的自性他沒有生滅也沒有體。

 

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於世間的生滅沒有錯,他認為一體五用生滅是常,這個身體在於世間萬物當中生滅,他認為本來就這樣,不知道這個常是常受生死輪迴的。

 

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他認為人的出生是由這個身體開始應用,有一天不再就歸回原來,若再轉世即為有情之類就是眾生。

 

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認為說人要是沒有出生,就是永歸寂滅,他不知道真正的寂滅是什麼,寂滅是我們超脫於天上,真正心達到寂靜快樂的,而不是往生以後就是寂滅。

 

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他認為在佛法當中就被涅槃,涅槃的意思就是常樂我淨,所以他把世間的生死認為是真正的寂滅。

5128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六祖就跟他說,你是佛的弟子,為什麼會斷了常在的自性的邪見,認為眾生的生死是常,這樣的邪見法,用眾生的意識思想來說最上乘法。

 

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說色身之外別有法身,我們離開生死輪迴,求於真正的寂滅常樂,那你現在又推涅槃常樂說有身受用。真正的涅槃常樂就是我們的自性元性已經解脫,這元性解脫哪有身受用,我們這假體就脫離了,讓我們原來的元性他能夠輕鬆自如。

 

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所以他前面所說的執著在世間的生死,耽著世間的快樂。

 

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佛為了教導眾生,因為眾生就迷失在色受想行識上,我們這個身體來結合,分別在於用意識的起用方法,於世間的六塵這些相的應用。

 

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在於世間萬物當中的接觸,每個念都在這裡面,所以才會受生死的牽流,不知在於世間這是一個假相,枉受生死輪迴。

 

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真正的常樂我淨的涅槃翻為是苦的。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所以佛才會提示真正的涅槃,讓真正的我們真性得到真快樂。

 

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當他要解脫的時候,我們的身相已經沒有,這個體已經沒有,已經脫離這個體了,我們元性已經得到解脫,所以剎那之間我們這個體沒有,但是元性得到解脫。

 

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元性解脫以後哪裡有生滅可滅,我們在現前當中我們解脫,我們靈往上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沒有眼前這些事情去衡量什麼。

 

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聽吾偈曰:真正的快樂沒有受者,因為你本來就已經接受了這個快樂,也沒有什麼不受者。所以我們元性解脫以後,沒有一體五用。

5552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我們真正的常樂我淨的話,一切圓通發明,常照耀一切眾生,能讓一切大地眾生得到快樂。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世間眾生以為在生死輪迴,外道執為人死就是斷了。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在求二乘人當中,他認為眼睛沒有看到的,那就什麼都沒有,執於空當中,其實都在於本身的心在運用,所以都在六十二見本。

 

六十二見本:本身於色受想行識當中,起常無常,亦有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當中,這樣五種在乘於四為二十見。那又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這樣五種在乘於四就二十見。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在乘於四就二十見,以上就六十見,加上本身的色心二見為六十二見。

 

在六十二見本當中師父沒有太多的解釋,是在於進修當中這是一個邪見,有的人在於有無,有常無常,有去來無去來一直在解釋,解釋到最後你們就亂了,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不能有邊,如何到達無邊,就是沒有有跟無也沒有什麼去來,也沒有什麼不去來這些。所以這邊不多解釋,因為這是一個邪見法。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有的妄想立此假名字,不知什麼才是真正的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唯有了解自性啟用的人,沒有有跟無,沒有取也沒有捨。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法,在於這世間的五蘊跟我們本身於對外所現的眾色相,世間的一切聲音,我們把它用為平等心來對待,這過了就沒有,有如做夢一樣,不要去想太多。

 

不起凡聖見:不要一件事情我們是用聖心還是凡心來看待,應該用什麼心都不能起,不能有跟無。

 

不作涅槃解:也不去硬解釋,那這樣是不是能夠到達常樂我淨。

 

二邊三際斷:有無二邊,內、中、外三際。重點是這二邊三際我們要沒有,不是在六十二見本裡面去要找到你的心在哪裡,是我們要在做一切事情,你已經行法了,不要在那邊想我有沒有行法,我做多少什麼,作多少善事不要在那邊有跟無。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常於我們六根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接受的覺知,馬上運用出去,而不要用意識去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我們用內心分別一切法,生法出去,但是不要起分別想,不要用意識,做完了意識在那邊再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這樣的話你遇到在大的事情都動不了你的心,你才是真常寂滅樂,才是真正的常在我們的佛性,寂靜常樂,所以涅槃就是這樣的,不是說人的往生叫做涅槃,不是,涅槃是你自心要達到真正的常樂我淨才是涅槃,不是一個人往生就叫涅槃,要是沒有達到常樂我淨哪理叫涅槃呢。

 

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不要隨境相來解,不要只知道世間,要真正去了解經的義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010215

回去把機緣品好好學習,什麼是三身、四智,什麼是八識能夠轉識不留情,當你胡思亂想,如何轉識不留情,那如何能夠來啟用自性,對世間的五蘊能夠如如不動,運用自如如,這才是我們的佛心宗旨。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