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六祖壇經-經文釋義-機緣品第七-下

經文介紹

 

《六祖壇經》

 

經文釋義 - 六祖壇經  機緣品第七 - 下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他要做什麼才沒有階級的分別呢。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曰。聖諦亦不為:六祖就問他你曾經做什麼呢?他說他連聖事都沒有做,就是說他本身雖然有去行法做什麼,但是心沒有執著說他有做一些行法的事。

 

師曰。落何階級:既然沒有,那有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聖諦既然都沒有,那有何階級之分呢。

 

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我們在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能夠在於行法當中,那不求於他現在是什麼的階級,什麼的位階而去做這些,所以他很快能夠做一方之師。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叩。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來:是什麼東西,你為什麼而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說是東西那就不是。

 

師曰。還可修證否:六祖就在對話當中來啟發,看看他有沒有見自本性。所以他先說是不是什麼東西,他說東西不是,那後來六祖說那可不可以持修,修得正果呢。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修證即不無那就已經找到自性,自性要讓他清淨不能有污染。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已經知道說這個人已經見自本性,所以六祖說你是這樣,我也是這樣,都用自性在運用的。

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西天智慧的面紗,你的一句話來踏殺天下人,就是說很少人有能像你這樣的,就馬上可以夠見自本性。

 

應在汝心。不須速說:運用已經在於你本身的自性,也不用再多說了。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懷讓禪師就在六祖身邊伺奉十五年。

 

日臻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謚大會禪師。

0402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臺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看維摩經而知道由心來發明行法而修持。

 

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因為維摩經讓他了解說佛心的宗旨,佛心法門的修持,但是沒有人給我證明。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威音王以前他已經見自本性,所以說以後他自然沒有師自己悟得,自悟自性而行法。

 

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遶師三匝。振錫而立:他繞師三圈以後就是有一個高傲心,拿著錫杖就往地上一震很大一聲。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你從何方來,為什麼生那麼大的我慢心。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的生死很快就會來。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你何不了解到無生之意。從這一句開始六祖就已經在啟發看他有沒有見性,要是了解的話就知道用自性用,沒有生也沒有滅,了解用自性啟用就沒有快與慢。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體會自性就沒有生,了解本性的運用本來沒有快跟慢。所這一句話已經回答了六祖,他已經是一個見性之人。

 

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玄覺又反回來在問六祖,看他與法的深淺。所以六祖跟他說要回去是不是太快了,玄覺就是他自己的本性並沒有動。所以自性不動沒有快跟慢。

 

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六祖說誰知道你沒有動呢?玄覺就說是六祖你自己分別的。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所以你是一個見性之人,自性本無生無滅。

 

曰。無生豈有意耶:既然沒有生滅,哪裡會用到意識,會有意呢。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那要是我們人沒有意識,那你用什麼分別。用這一句話來回答他,想看他怎麼來回答。

 

曰。分別亦非意:分別並非用意,是用我們的自性。所以這些對話當中去了解一個人有沒有見性。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0907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要是說你無心來入,那就是一個執空者,這樣的話那草木瓦石都已經在定中。

 

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要是說他有心入定者,那自然自心在定中,那一切有情者也一一得定,你見一切東西的動,你心都在定中。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真正的入定者不見本心的有跟無。

 

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不見有無之心即為真正的真定了。我們在坐禪當中不能想著說我們靈是不是會有出入,那有出入就是錯了,就不是真正的正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六祖以什麼來做禪定呢。

 

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在於本性能夠湛然發明圓融寂靜,來運用這個身體,運用出來,運用自如,如如不動之本性。

 

五陰本空。六塵非有:在於世間的色受想行識,跟色聲香味觸法內塵,這些都能夠於相而離相非有。

 

不出、不入。不定、不亂:在於世間萬物你內心沒有說不定,但是也沒有不亂。

 

禪性無住:禪就是我們在應用法的道理,自性啟用法的道理,所以說自性當中無有住。

 

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開一切相,本性能夠寂靜,在於我們自性啟用方法的時候,並沒有生也沒有滅。

 

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當沒有生萬法的時候,那我們自性在於常定當中,心有如虛空那麼的寬大,但是沒去衡量說這到底量有多大。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

 

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有如他所說的,心如虛空但是沒有空,不執於空也不執於見,運用能夠自然無礙。

 

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在於凡間一切事物跟你的聖心,我們的心也不執著於清淨還是有跟沒有。

 

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自性能於一切相應用自如,如如不動,這就是真正的真定。

 

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所以他已經知道真正的大定、真正的定,但是只是還沒有啟發、發明去行法。

 

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後來也是成就一方之師。

1433

一僧問師曰。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到於你六祖,那後來誰能夠得這個旨嗣。

 

師云。會佛法人得:從六祖以後到現在,你們要是真正的會用自性啟用行法的人,那就可以得到這個法,所以會佛法的人就可以得到這個法門。

 

僧云。和尚還得否:他就問六祖那你有沒有得。

 

師云。我不會佛法:就是說我雖然會去行法,但是今說我會佛法的話,那就是等於有所住。所以六祖跟他說我不會佛法。

1529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他是從印度而來。

 

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方辯他就跟六祖說他見到了達摩祖師在那邊,叫他趕快過來唐土。

 

吾傳大伽葉正法眼藏:他所傳的正法眼藏,正法眼藏就是說我們眼所見一切相能夠離相,能夠運用一切相。所以說有的人不知道,以為正法眼藏就是一個念,其實這個念就是我們看一切相能夠離,相應用一切相,所以正法常在你的眼中,看你能不能見相離相。

 

即僧伽梨。見傳六代:達摩所傳的衣缽。以前僧人他另外一件衣服是特別的日子才有用到的,所以叫僧枷梨。所以說以衣傳衣到第六代。

 

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鉢。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

 

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方辯說他是一個雕刻師,那六祖就說叫他試試看,幫他雕一個。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吋。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六祖從方辯的雕刻中去了解,這個人只是會雕,但是沒辦法了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你這個雕刻師,但是不解佛性,你只有福報而已,沒有真功德。

 

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椶裹瘞地中:把衣服分為三份,一份披於塑像,一份自己留下,一份用椶樹的葉子把它包起埋在地中。

 

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以後要是這個衣服出來的時候,就是他在這裡蓋一間寺廟的時候。

1910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已經有所住了。

 

能斷百思想:既然自性能夠到達清淨的時候,那意識也是清淨,心理就不用再去斷,所以說他的意識都還沒有清淨,所以才會去斷,斷他的意識的思想。

 

對境心不起:對於境要是心不起就有點執空。

 

菩提日日長:慢慢的在增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沒有明白自心的修持,只用意識的想法在修。

 

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六祖他就以無所住而回答,惠能什麼都不會。

 

不斷百思想:不用再用意識去斷意識的思想。

 

對境心數起:對於一切境能夠於境相而離境,而應用一切境。所以說於世間法就是這樣應用的。

 

菩提作麼長:真正的菩提才是這樣的長,沒辦法去分他的長短在哪裡。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