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閣-六祖壇經-經文釋義-付囑品第十

經文介紹

 

《六祖壇經》

 

經文釋義 - 六祖壇經  付囑品第十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

 

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離有跟沒有,不要為了有跟沒有去爭執。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用你的自心來應用,不要離開你的心。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來去的相對,於一切相的因由。

 

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不要去爭執什麼是究竟,這個不是究竟是法,這些都要除去。

 

三科法門者:五陰、十八界、十二入。

 

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我們在對一切世間的色相,我們接受,我們意識的想,然後去行動,會儲存在我們的意識裡面,那如何讓這五陰能夠清淨。

 

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對於外相,名聲,就如有的人對於吃比較重視或香味。觸覺就是用好的,如棉被要好的這些的執著。法沒有在正法裡面。

 

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在我們內六門,六根去感受外六塵所形成的塵埃。

 

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我們六根的覺知,在於六門出去感受外面的塵埃。我們一般眾生會把這塵埃,然後回來在我們的意識裡面,在六識裡面的覺知,感覺比較重。我們修就是在於外面你的六門看到六塵,那你的覺知要由清淨,這樣才不會有煩惱,所以在於六門外你就要擋住了,不要再讓他入於我們的意識裡面,讓我們的覺知受了這些塵埃的干擾。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我們自性清淨能含萬法。

 

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當你跑到意識的想法的時候,你就會運轉於六識,讓六識產生煩惱。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所以我們在修的人,當我們意識運用的時候,在轉識,六識你要清淨,由六識從六門見於六塵都要清淨,皆由我們的自性運用。

0410

自性若起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心正則正,心邪則邪。

 

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我們在於自性啟用當中,生起方法的時候,在於對外此是五對。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在於言語當中我們應用方法都是相對的。

 

有與無對:有煩惱如何用沒有煩惱的方法來跟人家講。

 

有色與無色對:色即是煩惱,離境離色即清淨,所以用這樣對。

 

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心中要是我們濁的話你就達不到清淨,所以說人的心濁你用清淨跟他對。

 

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這個人的邪念,那我們如何用正跟他來相對。

 

癡與慧對:一個人愚癡,那我們教他如何有智慧來去除這個愚癡。

 

愚與智對:人有時候會愚,愚就是好像想不到一個方法,所以我們要他要有智慧去面對事情。

 

亂與定對。慈與毒對:一個人想害別人,我們要教他你要有慈悲心,不能這樣來害別人。

 

戒與非對:一個人守戒守的很死,那我們如何教他你用心不用有是非,戒自然有,不要被戒鎖束縛,所以說以相對語言來教導。

 

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一個人遇到危險,常在危險當中,常有一些劫難,那我們如何教他說你要常行功德,才能夠平安,用這樣對法。

 

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常瞋恨別人,教他你要常有歡喜心,這樣自心才會快樂,那瞋恨自然就能夠解。

 

捨與慳對:一個很堅吝的人,你教他要捨得,他就能夠去除這一種堅吝心。

 

進與退對:一個人遇到困難不能進的時候,那暫退一步,就是人家說的海闊天空。

 

生與滅對:有生即有滅,所以在於世間就是這樣,如何脫離生滅。

 

法身與色身對:在於法身跟色身你們應該可以了解,我們凡人的身體,跟你一個修行者能夠運用萬法的身體。

 

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做佛的使者,做一個佛的化身來報此佛恩。

0845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所以了解到這樣的應用,你一切經自然能夠運用自如。

 

出入即離兩邊:一定要離有跟沒有。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一定要離相,不要被相所轉。

 

內、於空離空:內心不能執空。執空就是我放下,我沒有看到,常說放下,放下其實是一個執空的方法,那一般會這樣來說,但是真修者不能以這樣來說。

 

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因為你執空,你一直要放下,結果放下一直就在想,變成煩惱叢生,你就沒辦法說你沒有煩惱。

 

執空之人有謗經:到最後會說,我修那麼久了為什麼我還發生這種事怎樣,開始謗經。

 

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言語。便是文字之相:也不要說不用文字,自然能夠了解自性清淨,當自然能夠取用,但是不能說非關文字也不是,言語當中要是沒有文字該怎麼寫。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所以說這樣是錯的,用直心來成道,不立文字是錯的,雖然是真的不是文字、非關文字,但是道還是。像我們經義還是要用文字寫。

 

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

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在一切方法當中,要求真正的我,真正的自性。

 

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人家廣立道場,就說那麼多的道場怎樣怎樣,這都是錯。

 

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依我們的方法在修,修自己的習性行法,但不能百物不思,這樣就會執空,所以說不能執空,變成會阻礙,被道所困死。

 

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要是說不要修,那反生邪見法。

 

無住相法施:當你用方法幫忙別人的時候,不能被像所轉,不能住相,想著這個人是可以幫還是不能幫,不能住相。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這樣即不失我們佛心宗的宗旨。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法的有,那如何到達無相,有相能夠到於無相。不能說沒有法,沒有法那要如何來運用於這個有的法來對答。

 

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如何成就佛,那由我們凡體,運用當下而行於當下來成就。

 

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明是因,那暗是緣,是因緣,明沒有則暗,因為有明就有暗,以暗來顯明,來去之間成其因由,成其中的道理、道義。

 

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到於最後這三十六對當中,我們一定要去學習會去運用,自然能夠道貫一切經脈運用自如,不會去遇到人就說,那我不知道要怎麼說,你要是會運用應對,自然能夠運用自如如。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脩何道:當有一天師父不再的時候,我預知於你們,你們也不能流淚,我以後也不用人家來悼祭什麼,這些都不用,因為我知道我的去處,你們應該為我開心來恭賀才對,所以說往後同樣是這樣的。

 

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你們為誰擔憂呢?若擔心我不知道去哪裡,我自然知道我要去哪裡了。

 

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能夠運用萬法的本性,本來沒有生沒有滅,只是借用這個身體來應用而已,那這個身體有生滅,但是我們真的法性他是歸回不同的地方,在繼續去行法,還是可以歸回我們上面去都可以的。

 

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

 

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此偈跟我的意思相同。

 

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世間的東西沒有一個真實,他都會滅的,不要以為看到的他就是真實。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真正的見到真實的本性,你的本性應用的時候,你所看到的世間的萬物才知道他都是生滅,看的到都是,不是真的。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性有真我,為達到真的自性,能夠看到本來的自性呢,就是離開世間這些假相,你的心才是真實。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你自己的心不離開世間假相,那這樣哪裡能夠找到真正的本性。

 

有情即解動:當你有慈悲心的時候,你就能夠動,自性就會動去幫忙。

 

無情即不動:就是師父所說的執空,對於外事他都不想管了、都放下,就是無情,他就不會動。

 

若脩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修執空的人,如同無情。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要是我們能找到我們的真不動,就是我們寂靜的自性。就是說我們自性運用於外相的時候,那我們自性是不動的,但是能夠生萬法,所以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雖然我們自性寂靜沒有動,但是要是執空那就沒有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若能分別於外相的境相,就是我們的一佛乘,我們的自性啟用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以此見自本性運用,這才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的運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我們修道的人,於自心來運用。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在於大乘法,卻執著在生死智慧,於眾生的意識運用之中。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你人在說法,應用一切道理的時候,聽言下相應,我們就跟他一起來論這個佛的義理,談著個佛的義理。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若他不想聽,那大家拍拍手不要再多言。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本來佛心宗旨,本來就沒有諍議,諍了即是失了佛的義理。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執著在爭執別的法門才對,就是一個他自心沒有啟用的人,才會諍誰的法門對不對。所以在這一段的偈當中,已經很徹底的來交代我們,一定要以自性來運用,找到真正的我。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脩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沒有交付給你們衣服,那衣服是有相體,只要你們相信自己,相信佛,你有一天你就能夠成就。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達摩大師曾經說到我們六祖的時候就不能再傳。

 

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達摩來我們中土的時候,傳法救迷失的眾生,於他後面傳五代,以後要成就這個菩提果,他自然能夠成就。所以說傳到六祖以後,像我們現在不是以衣傳衣,也就是在末法的時候,不能再以衣傳衣,衣傳衣已經很慢,所以大家要有信心的話,你們都能成就佛道路,就能夠大開我們佛的大門,每個人都能夠成就佛,不是以衣傳一個而已。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你們遇到一切相,一定要自性寂、滅、定,自然生智慧。

 

一行三昧:我們在行動當中,內心一定要寂定,智慧自然來形成,都在這當中。

 

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你走到哪裡不被境相所轉,不要被相所轉,然後憎恨,還是對此的溺愛,沒有取也沒有捨掉,也不念於利益成壞等事,淡薄名利。

2407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我們以我們自性一直心而去做、去行,不要想太多,自心自然成一片淨土。所以我們這片淨土,自性內心淨,你走到哪裡都是淨土。所以真正的說他修淨土,不是口唸讓他淨,是你已經到達清淨本性,你到哪裡都是淨土。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那我們能夠在於寂、定、淨、慧當中,自然你走到哪裡,哪一塊地上,自然有種子來種下,到哪裡都能夠種下我們佛的種子,到哪裡他自然能夠開花結果,成熟及結果結實。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每個人都有佛性,有如一個種子一樣,我走到哪裡我就把這個種子種下,那你們出去一樣,你們走到哪裡,你們就把這個佛的種子給種下,遇到雨水他自然能夠發芽。

 

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每個人的心都含有一個種子,那你如何把這個種子拿去種,那遇到雨他自然發芽,有一天他知道自性啟用,那行法開花。所以去行法就是你這個佛的種子已經長成開花,那有一天你菩提果自然能夠成就這個果實,所以一定要讓他開花才能結果。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真正的法沒有第二,心也是一樣,道理就是我們自性清淨,沒被諸相所轉。

 

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不要說坐在那裡觀心有沒有淨,看自己有沒有靜下來,把心放空,不是這樣。所以真正的自性本來就是淨的。

 

爾時、徒眾作禮而退。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諸佛出現於世間,他絕對有示涅槃,就是他得到常、淨、我、樂。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他們希望師父早上去晚上就回來。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有如樹一樣,葉子就會歸於原來的地方,他從哪裡來,他就會歸回於原來的地方去了,回來時沒辦法跟你們講話。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真正的法讓我們眼見一切事物,也能夠於相離相諸法,那你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有心來修道者自然能夠得,真正的你已經自性啟用,不是用眾生心,這個心你了解,不是以凡心在應用的,那自然能夠了解。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伽藍:修行者。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古佛到現在已經難以來說,因為上面已經千百萬億佛了。

 

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我們一般都從釋迦牟尼佛開始而來說法。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因為摩訶迦葉尊者他已經年老為長者。

 

第二阿難尊者:他們兩位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那因為當時阿難年少,剛一二十歲,所以到最後摩訶迦葉離開的時候傳給阿難,因為差別最少四十幾歲,所以他才傳給阿難。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波毱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彌遮迦尊者。

第七婆須蜜多尊者。         第八佛馱難提尊者。

第九伏馱蜜多尊者。         第十脇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馬鳴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羅尊者。       第十四龍樹大士。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羅睺羅多尊者。

第十七僧伽難提尊者。        第十八迦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鳩摩羅多尊者。        第二十闍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婆脩盤頭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羅尊者。

第二十三鶴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獅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     

 

第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達摩尊者來到中土中國大陸。

 

第二十九慧可大師:慧可大師他以斷臂求法。

 

第三十僧璨大師。

第三十一道信大師。          第三十二弘忍大師。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

 

從上諸祖。個有稟承:到惠能以前都是以衣傳衣而已,到惠能以後才把這個法大開,這個佛法的大門。

 

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我們一定要識自己心中的眾生心,才能夠見到我們自心的佛性。

 

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因為我們的眾生心生起的時候,我們的佛心就迷失掉,不是佛迷失眾生的。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能夠了解,那你眾生就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現在你們大部分都是在於自性迷失,所以你雖有佛性,佛是眾生。所以每個人的自性都是平等,每個人都有,了解你的自性你就是佛。

 

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所以我們心要邪念邪見多,那永遠是眾生,心要是很奸詐的人,就是佛在眾生中,所以我們一起念,心要平直、直心,即是眾生成佛。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在於歸依當中,你們自心中都有一個佛,你要歸依你真正的佛,把你真正的佛來啟發出來。

 

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自己要事沒有這個佛的心,你要到哪裡求到真正的佛。所以我們才會說在佛心宗旨當中,佛心兩個字意義深遠。

 

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所以於外離相而建立一切萬法。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你應用你真如本性的時候就是你的真正的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當你心邪,看到一切事物你都會產生邪見,貪瞋癡就是我們的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我們邪思維,迷失我們真性的時候,我們心中就會產生魔,就是貪瞋癡這些。

 

正見之時佛在堂:當你心中有正知正見佛就在你心中。

 

性中邪見三毒生:我們自性產生了貪瞋癡的時候,這三毒即產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那就是我們心中產生的魔念。

 

正見自除三毒心:所以當你內心貪瞋癡當中,你要有正理跟正知正見,趕快把這些除掉才不會造惡因。

 

魔變成佛真無假:當你能夠馬上轉念,在於轉念當中不留情,你自然能夠成佛。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這三身本來由我們這個身來行動的,來成就的。

 

若向性中能自見:當你自性啟用來運用萬法就是法身,因為你有如替佛去行法一樣,成為佛的使者就是化身,以後能夠成佛圓滿報佛恩。

 

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所以在行法當中,可以讓你生起清淨本性,因為你不知道你個性哪裡有錯,哪裡沒有圓滿,當你行法不夠圓滿的時候,你才自己去改變,原來你哪裡說的不夠圓融。

 

淨性常在化身中:所以清淨本性你一定要行法,才能夠讓你的化身當中越來越圓滿。

 

性使化身行正道:我們這個性能夠讓我們行法當中,行於我們真正的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由這當中去改變,讓我們一切能夠圓滿。

 

婬性本是淨性因:能夠去淫,本性自然能夠清淨。

 

除婬即是淨性身:除掉邪淫,就是能夠清淨我們本性。

 

性中各自離五欲:在於我們個性當中,常在色聲香味觸當中而不被所染。

 

見性剎那即是真:所以在於外五塵你能夠來離,那你自然能夠見自本性的清淨。

 

今生若遇頓教門:如何來修持佛的法門,就是了解馬上覺悟,由你的自性來運用,這才是真正的頓悟。

 

忽悟自性見世尊:悟得自性用自然能夠見佛。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欲要修此佛的道路,不知如何才能求得真正的我。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由我們自性裡面見到我們真正的我,我們的真如本性,有了你的真如本性你就能夠成佛。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於外一直追求想成就佛,所以這樣的人是一個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馬上覺悟頓悟法門,只要了解本身心的眾生心,自然能夠頓悟自性運用。

 

教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要是不能見自本性,永遠在於茫茫當中在過日子。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六祖他是歸回佛界去了,所以不能穿著孝服。

 

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依六祖留下來的我們來修,有如六祖在我們身邊,若違背了佛心宗旨,違背六祖的教導,縱然他在身邊亦沒有用。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迷迷茫茫不修此善心,那也不能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在於寂靜當中我們所見所聞,心就無所執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緇白。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大家在爭相要接六祖的真身,在抉擇不下的時候,用焚香來禱曰。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鉢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

 

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因為六祖有交代,有人會取他首級,所以先用鐵片包著布,護著六祖的頸。

 

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聞奏。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

 

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二十四歲得衣缽,三十九歲的時候才剃度。

 

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那時候真正的見性者只有四十三人,當時其實還有很多了解悟到了,了解要怎麼修,只是還沒見性而已。

 

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在此六祖壇經是我們末法一個頓悟法門,所以我們沒有時間在去那邊慢慢的修,像以前我們慢慢唸經,慢慢能夠悟到本身這個心,所以在唸的當中有幾個能夠悟到本身的心,這很少,也不是說唸經是錯,只是說要切入更深的法門,切入我們上乘法,不能再那邊再慢慢的唸,沒有時間了。所以說此經你們一定要把它熟悉,不是一次兩次,你們要好幾十次才知道,原來都在你們的心中,這一本經會了,等於你全部的經拿來看八九不離十,都一樣了。所以說此經真的是六祖傳給我們現在的人,一個最簡單最方便的方便法。

原經文
 <原>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原>分身集會品第二
 <原>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原>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原>地獄名號品第五
 <原>如來讚歎品第六
 <原>利益存亡品第七
 <原>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原>稱佛名號品第九
 <原>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原>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原>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原>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原>覺林菩薩偈
經文釋義
 <釋義>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釋義>分身集會品第二
 <釋義>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釋義>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釋義>地獄名號品第五
 <釋義>如來讚歎品第六
 <釋義>利益存亡品第七
 <釋義>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釋義>稱佛名號品第九
 <釋義>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釋義>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釋義>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釋義>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釋義>覺林菩薩偈
MP3 播放/下載
 <MP3>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MP3>分身集會品第二
 <MP3>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MP3>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MP3>地獄名號品第五
 <MP3>如來讚歎品第六
 <MP3>利益存亡品第七
 <MP3>閻羅王眾生讚歎品第八
 <MP3>稱佛名號品第九
 <MP3>校量佈施功德緣品第十
 <MP3>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MP3>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MP3>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MP3>覺林菩薩偈
在Facebook找我們
在Twitter追隨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時間 : 星期二~星期日 08:00~17:00

©聖凰禪寺版權所有